一个经典长镜头的诞生——赵小丁

电影及广告片摄影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要电影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等。其中《十面埋伏》获得200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在《金陵十三钗》中任摄影指导。

这是一个在南京大屠杀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普通人的故事,这就决定了其在结构上的独特性。除了开篇部分的战争场面渲染出大的时代背景之外,后面的故事都发生在非常闭塞的小环境中。也就是说,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是内景。为了避免影片后三分之二在影像上呆板、压抑、沉闷,我建议在其中加入“跳出去”的段落,这个想法跟导演一拍即合。我们共同看中了“二钗贸然外出遭遇日本兵”的情节,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长镜头载体,既能展现出宏大的场景,又能充分表现镜头运动,体现影片的节奏感。如果能拍出来,那这个镜头就堪称经典了。

我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在一天拍摄结束后,大家在导演办公室召开创作会议。参与者除了我和导演,还有美术部门的同事和几位副导演及后期特效技师。要完成这样一个跨越几个场景、始终处于运动中的长镜头,单纯靠实拍不仅困难也没必要。如何适度利用电脑特效使之完美衔接、浑然天成,对于我们的创作是一个挑战。在此之前,导演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想点子”的任务,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特效技师提出“钻洞篇”“过桥篇”,副导演们提出“失散篇”……最后,综合了我“上楼梯”的想法和特效技师“下水”的建议,一个长镜头的雏形便形成了时间已过午夜,可大家越说越兴奋,完全忘记了白天现场工作的疲劳和明天一早的出发时间。有了创作思路,导演精神亢奋,一直站在屋子中央比画,说到激动之处还手舞足蹈起来。

方案确定下来了,如何使之完美实施就看我们摄影部门了。在实际拍摄之前,我反复与掌机摄影讨论,利用每天拍摄工作的短暂空隙不断演练,与武术部门配合做人机升空的实验。同时,剧组的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也都纷纷行动着,美术部门加工出一条长长的街道场景;导演带着演员们反复熟悉拍摄路线,演练表演节奏;制片部门和置景部门配合不仅为摄影轨道车铺平了道路,还开挖了供跳水的池塘;特效技师呢,只要我一收工回到宾馆,就拉着我看做出的特效演示,不断尝试各种方案。真的,只有全剧组所有人的完美配合,我们这个力求创造经典的镜头才能成功。

在全片拍摄接近尾声时,我们精心设计的长镜头终于开拍了。拍摄当然是分段的,几乎每一段都是全组一天的工作量。如果遇到不顺利,一天都完不成一段。在每天的拍摄结束后,特效技师都要连夜加班。第二天到了现场,导演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衔接演示,仔细发现拍摄中的不足和缺陷,以便及时弥补。经过近一周的努力,这个从水平运动到升降运动,包含了手持、轨道、升降、稳定器、水下等拍摄方式的长镜头终于完成了实拍的全部内容。影片后期制作也接近尾声时,关于这个长镜头的所有特效均已完成。而一个让我们满意的长镜头的制作,到此才算结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