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棉花生产看世界市场的变迁(2)

在他走过的87个春秋中,他只错过了4个棉花采摘季节,而且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美国海军服役期间。若他们的客人想听,纳尔逊和露丝非常乐意(或可能仅仅是出于礼貌)讲他们过去的故事,但他们丝毫不沉湎于“过去的好时光”。尽管已近迟暮之年,但他们思想开放且不故步自封。对于纳尔逊和露丝·雷恩施来说,这个世界依旧妙趣横生。在我为写作本书进行的诸多访问中,我最美好的时光是在雷恩施家的厨房里度过的。我在那里吃着蛋糕,学着关于棉花的知识。2008年,纳尔逊和露丝仍然待在他们空旷的农场上。但此时,纳尔逊已决定缩小棉花种植面积并出租自己的大部分土地。

种植棉花不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每年纳尔逊和露丝都要跟无常的自然和变幻的市场作斗争。每个夏天,他们都要与大风、沙尘、高温和害虫较量。每个秋天的采摘季节,他们都要与世界市场较量,与来自70多个国家的棉农竞争。若全种上棉花,雷恩施家的400公顷土地可出产大约50万磅皮棉,这些皮棉足够生产130万件T恤。纳尔逊终其一生从事着同一个职业,这本身就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美国棉花种植业的故事。

历史证明,几乎所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主宰都是暂时的。即使最令人难忘的民族工业取得胜利的故事一般也以比较优势易主结尾。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代人的一生中,电子消费品的优势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和中国。服装生产优势从美国南部转移到东南亚和加勒比地区,又回到了亚洲。钢铁方面的优势从美国的铁锈地带转移到日本和韩国。但200多年来,不管是从哪方面衡量,美国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棉花种植业的领袖。其他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难以与之比肩。在历史上,美国在棉花的总产量(尽管近年来逊于中国)、出口(尽管偶尔被乌兹别克斯坦超越)、种植规模和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均稳坐头把交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