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经济体要依赖其他国家的消费才能发展?这种依赖性产生于它们为摆脱“二战”的毁灭性打击或者摆脱贫困实现飞速发展而选择的发展道路。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和银行)广泛地进行干预,以牺牲本国家庭消费能力为代价,打造实力雄厚的企业和极具竞争力的出口商。
长久以来,这些国家建立了十分高效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行业,如佳能、丰田、三星以及台塑等企业都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为保护其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它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尽管全球性的竞争减轻了政府干预出口领域所产生的恶性影响,但是面向国内的生产领域就难逃此劫了。银行、零售、餐饮以及建筑行业通过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限制了各行业内的国内竞争。所以,这些行业的效率很低。比如在日本,没有一家银行能在全球范围内与汇丰银行相抗衡,没有一家零售商在规模和价格优势上超过沃尔玛,没有一家快餐连锁在分店数量上击败麦当劳。
所以,尽管这些经济体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并跻身富国行列,但低劳动成本优势会渐渐消失,出口也会变得愈加困难,那些效率极低的内向型行业就会成为严重制约国内经济自发性增长的瓶颈。到那时,这些经济体在正常时期发展已经很困难,要是赶上萧条时期,若不通过巨额财政开支的刺激作用,实现国内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当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实施援助时,政府会出于本能地眷顾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生产商,但是这些企业效率偏低,并且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所以,这些国家不得不依赖国外需求来使自己走出经济低谷。
前景看起来不容乐观。随着这些国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改革会变得更加困难,其依赖性也会日趋严重。尽管中国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也正走在这样一条危险的道路上,只有作出实质性的政策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系的碰撞
过去,在一些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工厂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外的需求,但这些国家并不是净出口国。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包括韩国和马来西亚在内的一些国家增长较快,因此要从德国和日本等国大量进口机械设备。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要承担贸易逆差,并要从世界资本市场贷款为其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