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泡沫理论讲的都是关于模仿的理论:新的投资者总是试图去采用过去他人用过并获得成功的策略。在众多的泡沫理论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对模仿的厌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态度,是人类最恶劣的一种行径。实际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对大众的不信任由来已久。19世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发表过一篇十分有名的对大众心理的研究。他这样描述“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表现出了全新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组成这群人的每个个体的特征都截然不同。群体中每个人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集体心理得以形成……
勒庞认为,群体时刻处于一种“期待地关注”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这与催眠的状态大致相同,都是“第一个想法冒出来之后立刻就会传染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并变得根深蒂固”。他对群体行为持否定态度,他说:“在群体中间,傻瓜、无知者、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并获得了一种残忍、短暂却又非常强大的力量。”
模仿也可能因为攀比心理压力而发生。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就通过实验展示了群体态度是如何给个人的决策造成压力的。在一系列的测试中,受试者要观看很多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画着长短不同的线条,受试者要从这些线条中找出长度相同的线条来。当受试者单独接受测试的时候,他们的出错率不到1%,然而在进行群体测试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群体里的其他成员按照研究者的秘密指示一致指向错误的线条时,受试者往往就会跟随这些人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一比例达到了37%。有一些受试者几乎每次都会跟随他人做出选择。在测试结束后的访谈中发现,这些受试者认为与大多数人意见不一致说明自己有问题,并且觉得一定要以随大流的方式来进行掩饰。此种结果看起来似乎是持了希勒所持的市场泡沫和其他形式的极端波动性来源于人类互相模仿的天性这一理论。
然而,攀比心理压力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阿希发现,大约1/4的受试者几乎是完全独立的,从不随大流。而且,哪怕只有一个人对众口一词的意见提出反驳,受试者的随大流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他们的出错率也会降低75%。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模仿这种行为并不一定非常普遍,也不一定是非理性的。
紧跟精明投资者的代价
在某些情况下,模仿完全是理性的。归根结底,很多种动物之所以成群地行动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捕食者的侵犯,而且很多种动物也会成群结队地狩猎。在这些情况下,模仿(一个动物跟随另一个动物采取行动)是一种协调机制,这大概可以说是进化适应的一个成功案例。模仿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利润会吸引来新的竞争者。
同样地,交易员或投资者之间的互相模仿也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如果一个精明的投资者以翔实的论证让你了解到某家公司的增长前景非常好,而且还有数据和相关研究的持,那么不去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岂非有些不合逻辑?即便是你并不了解这个投资者的论证过程,但你知道这个投资者有着良好的投资记录,这时你选择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也可能是理性的行为。如果很多交易员都受某个精明投资者的影响去购买某一只股票,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推高这只股票的价格。不过,撑这一新的、更高价格的一致性观点很有可能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或分析能够持这种观点。所有人都在依靠这个精明的投资者。如果这个精明的投资者搞错了,真实情况令人大失所望,那么其他的投资者就可能会抛售他们手中的股票,因为他们实际上对这家公司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会大幅下跌。这是一个具体而微小的极端波动性的例证,一个单只股票产生泡沫和崩盘的全过程,这种极端波动性却是由理性的模仿行为引发的。
有人认为,交易员在作出决策之前应该分析基本信息,但并没有任何先验理由说明有关基本面的信息比有关其他投资者的信息更为重要。特别是,交易员并没有无限的时间和资源,不可能去分析所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