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法定管理传染病中被划为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由多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己、庚型及TTV病毒。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虽然也能引起肝炎,但各有其特点,不包括在本病范围之内。

不同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后也不相同。其中甲型和戊型是经过消化道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己型肝炎由于病毒的结构尚未完全确定定,故目前尚未正式命名。庚型肝炎病毒目前被认为有可能是一种缺陷病毒,其致病性尚未明确。1997年日本学者从一例输血后肝炎病人血清中找到一种新的肝炎病毒,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由于时间较短,因此,关于TTV的致病性、临床意义、是否确定为肝炎病毒尚待深入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预计将来仍有可能发现新的“肝炎”病毒。各型病毒引起的肝炎症状基本相同,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及巩膜黄染等表现。

根据症状出现的快慢轻重,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淤胆型肝炎。因此病毒性肝炎有8型病毒4种表现。

2.病毒性肝炎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不同,传染性也不同。我们掌握了它的传播途径,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

(1)甲型肝炎病毒(HAV)

甲型肝炎病人是传染源,目前尚未发现甲型肝炎有慢性患者及携带者。甲型肝炎病毒仅从病人粪便中排出体外,污染食物、用具、玩具、手等,经口摄入传播,因此也称为粪—口传播。食物、水源受到甲肝病毒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1988年,上海市因居民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了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2)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人,尤其是慢性乙肝病人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均有传染性(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母婴(垂直传播)三大途径传播。

①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刺伤、共用牙刷和刮脸刀、外科器械及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特别注意的是在消毒不严的诊所、医院或美容机构行纹眉、纹唇、拔牙、人工流产等手术也可引起乙型肝炎。

②体液传播:由于乙肝病毒也存在于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汗液、血性分泌物当中,故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及性生活也可传播乙型肝炎。

③母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羊水、产道及哺乳等途径传播给新生儿。由HB-sAg/HBeAg阳性母亲分娩的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95%,故乙型肝炎有家庭聚集现象。

(3)丙型肝炎病毒(HCV)

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均具有传染性(传染源),急性患者在起病前12天即有传染性,起病后血中HCVRNA阳性表示有传染性,由于HCV的血中浓度较低,故HCVRNA阴性也不能排除有传染性。而慢性患者是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抗-HCV阳性代表有传染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同乙型肝炎,但主要是经血液(输血)途径传播,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左右,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4)丁型肝炎病毒(HDV)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5)戊型肝炎病毒(HEV)

戊型肝炎病人在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45天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也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6)己型肝炎病毒(HFV)

目前病原尚未肯定,一般认为与肠道传播有关。

(7)庚型肝炎病毒(HGV)

目前有关庚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正在研究中。

3.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均需住院隔离治疗,慢性肝炎可在家隔离治疗。

甲型及戊型肝炎均经消化道传播,只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就能避免发病,如不到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吃饭,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不洁的食物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所以,预防的重点在于切断其传播途径,对乙肝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和施行母婴阻断措施。

密切接触肝炎病人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止发病。甲型肝炎病人的接触者可肌内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或胎盘免疫球蛋白~毫升/千克体重。我国目前市售丙种球蛋白,可按学龄前儿童1毫升,学龄儿童2毫升,成人3毫升肌内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维持35天。接触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或体液后可肌内注射高滴度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7天,1个月后可追加1次。

目前只有甲型和乙型肝炎有疫苗。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婴幼儿、儿童及血清抗-HAV-IgG阴性者)都应注射甲肝活疫苗,保护率在。凡乙肝易感人群(新生儿及任何年龄血液化验没有乙肝病毒感染也没有乙肝抵抗力的人群)都应该接种乙肝疫苗。一般采用“0、1、6”方案,即当时接种1次,在满1个月和满6个月各接种1次,共3次,每次剂量为5微克,所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5~9年,当体内抗-HBs测不出来时,可用乙肝疫苗加强注射1次。凡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首次注射乙肝疫苗,接种剂量、方法同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