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候的人才观:奇妙钓鱼法(1)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为我们解读《三字经》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历史进入商纣王时代的时候,一樵夫看见渭水之滨的磻溪有一老翁在垂钓,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垂钓者比比皆是,不过就是一老者背一斗笠伸一钓竿,盯着水面,静等鱼儿上钩,这有什么奇怪?

呵呵,这老翁还真与普通的钓者极为不同,他的钓钩离水面至少三尺,而且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竟然还喃喃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不要说樵夫看了奇怪,恐怕,任何人看见都会奇怪。

樵夫以为这老翁不会钓鱼,于是告诉他:“老人家,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老翁举了举钓竿,斜眼瞧他:“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钓到王侯也!”

这就是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显然,这位老翁,就是我中华民族著名的姜太公。

显然,姜太公要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姬昌。

那个年代,也许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实在太少,而探秘好奇的劳苦大众也的确太多。这姜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竟然真传到了最高领导姬昌耳里。结果,姬昌也好奇,派一名士兵去,要把太公叫来,希望能够感觉一下这奇特的钓鱼文化。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抖着自己那根没有进到水里的老杆,斜着眼帘自言自语:“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不过他心里却在高兴,呵呵,鱼要上钩也。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想,这直钩钓鱼法也许还真有一点儿说道。于是,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官员的报告,陡然意识到,这钓者必为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于是,他连吃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磻溪去聘请太公。

呵呵,这三天素吃的,可让太公多等三天。而且,还在心中忐忑,天知道来与不来?

机会啊,可别失之交臂。

不过,文王来也,求贤若渴的文王,自要礼贤下士。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交谈中,太公渊博的知识,正确的历史观点以及对时事的透彻分析,深深地震撼着姬昌。于是,姬昌当即请教治国兴邦良策,太公侃侃,当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这意思就是说,治国兴邦,必以贤为本,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

呵呵,这人才都有了,还怕不能兴邦立国?

所以,三国时候的刘劭同志总结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姬昌听后甚喜:“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看来,您就是那位圣人矣!我太公望子久矣!”

呵呵,盼望先生久矣……差一滴滴儿就望穿秋水。

史料记载: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东海上人。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坚持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