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模范作文》(1)

 

村居消夏 ■

时至仲夏,暑蝎可畏。处凉台犹患其郁蒸,浴寒水或恐夫焦灼,宇宙之大,几无一清源地矣。于是时也,深谷幽严,皆有迁居之客;池馆水榭,尽来避暑之人。余居僻陋,无深谷幽岩足以迁居,无池馆水榭足以避暑。不获胜景,何消炎夏?思之弥深惆怅!

乃与友二三,择地于村外之幽林。林广元亩有奇,四周柳槐杂生,内皆修竹老松。布叶舒柯,障天蔽日,凉风微扇,暑气全消,极清幽之致。有泉一泓,清澈可爱。筑小屋一间,携书一箧、酒一瓮,与友居其间。观书之余,设筵树下,绿色凝杯,凉风拂面,一触一咏,足以消遗世虑,荡涤尘怀。或从步林间,听鸟蝉松竹之声。倦则卧憩其下,翠碧之光与目合,清冷之声与耳合,幽寂之境与神合。

夜宿于屋,明日又为之,不知尘世间尚有夏日也。

佚名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这样一个很生活化的小主题,却被这位小作者写成了一件大事,写出了古代士大夫才有的闲情逸致。

农场小景 ■

麻雀着斑衣,跳跃于场上,如儿童然。尖黄之喙,喙金黄之稻粒,饱享丰美之盛餐,弥足乐也。

田中遗留之稻根,行列整齐,阳光映之,作黄金色。立于场中前望,国陇如带,围朿方田,接于天际,浮浅灰之白云焉。

河畔车棚一架,始覆新茅,棚中静寂,唯风穿轴轳,时发吱吱之声耳。彼终年辛劳之牛,息于橱下,盖现届退休之时矣。彼方食茅草,修长之目向车棚而望,或忆及几年工作,不知受牧童若干鞭策,何不能逃于此狭小之车棚也。

农妇等背日而坐,有补衣者,有以新稻草为夫结草履者,已则满望米贵得善价,购新衣过新年。严已希望多年,目下所衣着,犹嫁时衣耳。

最兴高采烈者为童子,得母亲炒蚕豆。藏之满袋,围于墙隅,且踢石且食豆焉。在可爱之阳光上,农人无一安闻之下午,仅白发老翁抽烟管,回忆其曩时黄金吾代耳。

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炊烟袅袅于屋顶之上。又复一日,距过年更近矣。

佚名

时间飞快,而农家的生活变化并不大,可见生活之艰辛。但是,儿童雀跃,也有难得的幸福。如今,我们这一代衣食无忧,快乐却也并没有多到哪里去。

清明踏青 ■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吾则谓:“一年之景,亦在于春。”古来骚人逸士,每当风日晴和之际,辙寄踪山水,流连诗酒,或感世路之崎岖,或悲英雄之末路,啸傲山林,可谓潇洒也。

今年清明,余在校读书,感此良辰美景,不禁神往,于是与友人携手而行。散步郊外,举目一望,青草萋萋,风光荡漾,海棠带醉,杨柳迎春。陇亩周行间,踏青者络绎不绝。行里许,则有先晨祠一,蓬蒿三尺,不堪注目。再前行,遇一叟扶极行,形容苍古,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趋而询之:“前途之远,可有胜地足游者乎?”叟曰:“此地名安乐乡,百年前风景之美,山水之秀,皆可鉴赏;今则平沙无垠,已为丘墟之地矣!”

嗟乎!惊陵谷之无常,感沧桑之易改。乃几叹栖息之难安,投足之无所。至此又觉游兴索然矣!未几,夕阳闪烁,群鸟归巢,途归而援笔为之记。

佚名

从赏春色开始的踏青活动,写着写着就转入了大道理之中。小作者大概是被美景激发了灵感,赏着赏着就要仰天长啸来抒发感慨了,真有苏东坡那种诗人气质,长大后应该成了大诗人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