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爱的能力,与谁结婚都幸福!(12)

自己做的“正确的事”,其实是别人“愉快的事情”,总给别人讲“理”,就是要求对方做“正确的事”,也就是要对方做自己“愉快的事”。

比如:对方洗碗、打扫卫生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要求别人做这些家务事,其实是可以换来自己不用做的,自己就愉快了。

爱情本来就是“愉快的事”,家是承载爱情的地方,在家里,如果有太多的规律,标准,就会让对方不愉快,家里的氛围也会不太好,家是用来放松的地方,家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地方,家是用来做愉快的事情的地方,成家是为了人生更加幸福,但如果在爱情的关系里,在家里有太多的标准,反而让人不快乐,让人压抑。

那些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凡事只讲道理,论对错,不关注别人是否愉快!跟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是难有幸福可言的。

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学派,家庭治疗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由家庭文化导致的,这些家庭的特点就是有太多的标准,家庭氛围是死板的、没有生机的、封闭的。

的确也是这样,那些有着太多规则,只关注是否正确,较少的关注愉快的家庭,他们养育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带着一种沉重感,无论什么时候都显得很正式,缺少活力,更是缺少情商,他们要么对自己要求很好,总是做正确事,但不开心,要么对别人要求很高,总是能够发现别人的不正确。

《吸引力法则》的作者埃斯特·希克斯和杰瑞·希克斯夫妇,在他们的另一本书《情绪的惊人力量》中写道:

“所有的规则条例、惩罚条文都无法改变人的内心,它们只能从外部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隐藏起来。可是有很多东西的力量实在是太大,是无法隐藏的,比如天性。所以,当被迫隐藏起来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寻求爆发的时候,就是灾难产生的时候。”

他们所说的规则、条例和条文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用来约束人们本能的“正确的事”,被约束的就是“愉快的事”,人类需要这些“正确的事”来约束自己的本能,但人对这些约束的承受是有极限的,约束不是越大就越好的,约束在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时可以使人道德高尚,人品优秀,约束太过于严格和苛刻时,人就可能会出现心理或精神疾病了。

社会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标准,工作和生活已经本来有太多的压力了,所以,在家里,这个承载爱情的地方,这个生活的地方,我们还是少讲些“正确”,多讲些“愉快”,少讲些“理”,多讲些“爱”,让每个人在家里都能开心快乐,轻松自在,而不是压抑和痛苦。

也给爱情这个本来属于“愉快的事”更多愉快的空间,幸福就一定属于你了。

现在,你可以试试问自己:

你想吃饭和你应该吃饭有什么区别?

你想对一个人好和应该对一个人好有什么区别?

你想工作和应该工作有什么区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