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热钱,各国政府大显神通
韩国:开放的同时加强监管
2010年,韩国经济正面临股市低迷、韩元汇率下跌、通胀压力加大等考验。韩国金融机构认为更值得警惕的是,韩国已经出现了海外热钱大规模加速撤离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势,很多韩国学者意识到或许可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带来的经验教训中寻求应对之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经历了30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开始,韩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本自由化和外汇兑换自由化。然而,由于缺乏对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短期流动资本的清醒认识,韩国金融机构向海外金融市场大量借入1年期甚至更短期限的外债,然后在韩国国内以4年至5年的期限贷给企业,以这种“短借长贷”的方式套取利差。韩国国内银行的高利率以及迅速膨胀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也吸引了大量热钱进入韩国市场。1997年底,韩国韩宝等大型财团因盲目扩张濒临破产,从而引发了信心危机,包括热钱在内的外国资本突然大举抽离韩国资本市场。韩国金融机构“短借长贷”的冒险政策在突然出现的短期外债兑现要求面前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
韩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后,总结了3条教训:第一是金融开放不等于放松监管;第二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实现透明化,引导资本实现最佳配置;第三是改革低效率的财阀经济模式和转换政府职能。
法国:大力吸引直接投资
法国近年来一直鼓励外资进入法国市场,仅有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和龙头性质的企业在吸引外资时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法国也没有期货交易市场,因此资本的投机机会不多,热钱在法国似乎难以立足。
有关数据显示,进入法国的外国资本绝大部分为直接投资,且多数为产业资本。目前外资控制的企业或外国企业分公司的营业收入占法国工业企业总收入的40%左右。这从侧面证明了外国资本进入法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长期产业投资,而不是为了短期投机获利。
法国是资本市场相当开放的市场,法国巴黎股市CAC40股指的成分股中,有超过一半的股权控制在外国资本手中,主要为欧美国家的产业资本。这些外国资本进入巴黎股市通常也具有产业目的,而非靠股市差价或欧元升值来获利。例如,美国私募基金柯罗尼资本2010年初联手法国阿尔诺集团,以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家乐福集团第一大股东,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控股权,从而实现资本的产业化布局并谋取长期收益。
外资进入法国市场基本不需要行政审批,但当外资投资于军工等敏感部门或具有龙头性质的企业时,则须先获得财政部的审批。而为保护国民经济,确保本国利益,法国对一些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还实行政府控股策略,外国资本很难对这些企业实施并购。例如,法国政府是法国电力公司和核能巨头阿海珐集团的绝对控股股东,同时也是空客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集团的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