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第一排的位子(1)

坐第一排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凡事都争先,必定会培养他超强的自信,激发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偌大的一个教室,前面几排空着,中间的位子偶尔有几个人,而角落里和最后几排却坐满了人。这个习惯一直跟随我们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领导开会、培训、听讲座等,这些人永远会挑最后一排就座。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在选择座位的时候,喜欢选择坐后面,坐在不起眼、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不喜欢坐前面,尤其不愿意坐第一排。

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个性的羞涩;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心理的封闭;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内心的排斥。有的人认为开会坐第一排就是讨好领导,引起领导的注意,为了不让别人误解自己,就坐到了后面;有的人认为前面的位置比较重要,理应让给资格老、辈分高的人,也坐到了后排;有的人认为坐在后面比较自由,在心理上会感到轻松一些,脱离会议主持人或报告人的“视力范围”,可以听主持人讲,也可以不听,可以开小差,可以小声地跟旁边的人说说话,可以“养精蓄锐”,甚至可以趁主持人不注意从后面悄悄溜走……这些大众化的心理,在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宣告了我们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坐第一排,我们会有压力。正因为如此,也会迫使我们努力,迫使我们认真,迫使我们专注。无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我们都要给自己勇气,敢于坐第一排,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

■坐第一排”带来的成功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永远要坐第一排。”就是这句话,在撒切尔夫人幼小的心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萌发生长,为她铺垫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或许,在别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句励志的微不足道的话,但就是它铸就了撒切尔夫人光辉的一生。

当撒切尔夫人(那时叫玛格丽特)才5岁时,父亲罗伯茨就给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永远坐第一排。”哪怕是坐公交车、听讲座,父亲都这样要求自己的女儿。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包含了多少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事事要力争第一,要积极进取,要敢于竞争。经常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充满高昂的斗志,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抑我们前进的步伐呢?随之,成功必将来临!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岁月里被证实是非常宝贵的,也给撒切尔夫人后来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撒切尔夫人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前排” 的真理。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撒切尔夫人这颗耀眼、叱咤风云、独霸一方的明星。她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最终连任三届英国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2年之久,创立了“撒切尔主义”,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