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炎黄子孙来说,龙不仅是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在我国流传的种种神龙的人文化,恰恰是由龙的神化演变而来的。在古人看来,龙既然具有神力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很自然的,人们就把龙当作能够带来吉祥幸福的瑞兽,把龙的出现当作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的统治者们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作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象征。
早在夏代,就有了在日用器物上雕刻龙形的习俗。不仅如此,人们还喜欢在衣服上绘制龙形。无论是在日用器物上还是在衣服上雕刻或绘制龙形,人们都是把龙当作了祥瑞的象征。到了战国时期,龙的吉祥瑞兽地位随着五行说的兴起而得到巩固,也更受人重视。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战国时期又有人把五行说与阴阳说糅合在一起,提出了一个神秘的“五德终始说”,并用来解释自然的变化与政治的变迁。所谓“五德终始”是说五行之间有一种相克的关系,即一种元素可以制胜、克服另一种元素,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古人就运用这一理论去说明政权的更迭与变化。按这样的解释,五行的相克导致五德的相克,于是水德胜火德,秦取代东周。而土德又胜水德,汉王朝又取代了秦王朝。也就是按五行的循环来改朝换代,当一个朝代日趋灭亡的时候,上天就要选新的王朝来统治天下,被选中的王朝就会出现征兆。
所以历代就有了神兽出现的记载:夏代青龙降于郊野;商代是山中有银滥出;周代天降下赤鸟;秦是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汉代以后,龙作为吉祥瑞兽的一面越来越突出。传说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说:“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后来董仲舒等人就把“黄龙见”作为汉代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吉祥瑞兆。
《清史稿·灾异志》记载:从顺治六年到光绪二十一年的246年间,曾经出现过84次“龙见”。在封建社会中,每当王朝更替时总会出现“龙见”,有时某一地方官教化有方、治理成就突出时,也往往以龙作为瑞符来向朝廷邀功。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北地太守曹风治理的地区民风淳朴、政绩突出,感动了上天,就有黄龙降于北地。于是皇帝就赏赐曹风帛百匹,还给他增加2 000石的俸禄。
后来,龙吉祥的文化含义除了在帝王官吏身上显现外,还与圣贤甚至是普通人拉上了关系。比如,在隋唐后的典籍中多有某人梦龙、见龙或类似的情节,往往预示着其人的仕进、前程的发达与富贵。传说北宋翰林学士郑獬未显贵时,一日梦见来到一处状若宫殿的地方,就对毕恭毕敬地迎接他的小吏说:“龙马精神名列榜首。”为此事,他还专门题了一首诗,曰:“文闱数载夺先声,变化需时自古同。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原是白龙翁。”
在我国,龙是最大的吉祥物。到了现代,龙作为人文的象征,甚至被延续到了现代企业形象的塑造上,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活动之中。以龙命名的企业名和品牌名随处可见:金龙鱼、科龙空调、E龙网等,简直不胜枚举,以龙为标志的吉祥物更是随处可见。可以说,可爱的龙、威武的龙、图案化的龙、拟人的龙在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形象中比比皆是。从此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形象的塑造也在寻求吉祥的征兆。
世代老百姓虽然不像历朝封建帝王那样在口头宣称自己是龙子龙孙,但是在思想上大多数人仍然把自己视为龙的后代。我国西部的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都把龙奉为祖先,并以龙作为本民族的图腾标志。我国西北民间广有龙种的传说。有的说,在上古,天上有一条神龙下界,在一个山洞里与混沌老母相遇。老母骑在神龙背上遨游世界。待回山洞后,感到肚子里有东西蠕动。过了几日,便生出几个人头龙身的怪物来。这几个怪物不知长了几千年,身材慢慢地短了,尾巴脱掉了,鳞片也没有了,渐渐地变成了现在的人。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地上没有人类,天上只有一条神龙。它很想在地上繁衍后代,便飞到一条大河边,种下自己的牙齿。不久,地上发了一场洪水,牙齿被冲泡在洪水中。后来洪水慢慢地消失了,神龙从天上飞下来寻找牙齿,一看牙齿都在泥水里,它伤心地说:“我的心血白费了。”话音一落,那些牙齿一个个从泥水里跳起来,变成了无数男女。龙种的传说,彻底地表明了汉民族的祖先观念和龙图腾崇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