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地鸡毛(1)

被侯副市长称为把粉搽在屁股上的事件源于他当天活动上的一个小小口误。

秀水市黄金地段龙泉路上有一个著名的大坑叫龙泉大坑,说起这个大坑是颇有些来历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神州大地上又掀起了新的一轮投资热潮,有位新加坡商人相中了这个地段,要投资一个亿建一座五星级宾馆,取名就叫龙泉大厦。市里的头头脑脑们一听有这样的好事乐坏了。从拆迁,征地,贷款各个方面全力以赴地支持该老板,致使大厦起初的运行非常顺利,该老板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这块想要的地,然后就以这块土地做抵押向四大银行贷了七千万,有了先期资金,龙泉大厦如期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各种大型的施工机械开进工地,眼看着大厦的地基越来越深,工人们的工资却越来越没有着落了。直到最后传出那位新加坡商人携款外逃的消息,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该商人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于是城市中从此就多了一处景观——龙泉大坑。夏天雨水灌进来,大坑中积满了水,大坑就变成了城市中的水库,居然还有鱼,这自然就吸引了喜欢垂钓的一部分人,同时此处也成了事故频发的地点,每年都会有蹒跚学步的儿童或者喝醉酒的醉汉葬身大坑。更重要的是此处是城市最主要的主干线,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车流人流,戳在城市中心这么一个伤疤自然让秀水市的头头脑脑们脸上无光。因此本届市委市政府下了铲除这道伤疤的大决心,牵头市里最大的民营企业颐达集团来重新建设这个大厦,今天的活动就是大厦建设的重新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很隆重,市委书记向天问市长戴永正都亲临现场,其他的如人大政协等五大班子领导更是济济一堂,仪式由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侯历练主持。这位侯副市长一直打拼在官场,由大队到公社由公社而至县由县再到市,行事雷厉风行滴水不漏是官场上的老油子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掉链子的,但万事都有个例外,这天他偏偏就出了一个也曾经有无数人出过的岔子,把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读成了欢迎各位领导位临,说起来领导也是人说个把错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问题是去采访的记者用话筒采了同期而且在制作新闻的时候还用上了,这样在当天晚上的秀水新闻中,就出现了侯副市长腆着肚子站在话筒前面欢迎各位嘉宾位临的画面了。

在一般情况下新闻制作完成之后都是由董美六和沙镇玉审定签字后才能播出的,由于新闻天天审,几年下来眼珠子都磨出老茧了,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道哪些环节要认真看重点审,一般领导排序是含糊不得的,副书记谁在前谁在后,常委谁在前谁在后,副市长谁在前谁在后,这几个重要的问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因为他们人数不多,记者也好认。难就难在人大政协这些老领导们身上,他们逢会必到人数众多自己又特别在意,所以稍有差错就能引来他们的不满,如果这种不满接着发泄出来也就完了,怕就怕他们把这种不满种在心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破茧而出。

去年的时候人大组织了一次行风评议,结果出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广电局位列末位,前任张局长大为光火问纪委行风评议办公室,纪委的人说他们只管把情况上报,结果是市人大主管此事的杨副主任定的,再问杨副主任,杨副主任坚持说他也是根据办公室报上来的材料汇总出来的。事后张局长才知道,杨副主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久之前在电视新闻中出现了一个他打哈欠的镜头。了解了事情真相之后张局长感到有些哭笑不得,这种事情真是防不胜防,在那次会议上杨副主任就坐在向书记后面,是给向书记做单切镜头的时候拍到了他,当时记者根本就没有当回事,没想到他老人家会种在了心里。尽管这样他还是把沙镇玉叫到办公室臭骂了一顿,把沙镇玉骂得心里直叫屈。

在有了诸多的教训之后沙镇玉对新闻是越来越谨慎了,每个新来的记者到位都要先把一张市五大班子领导的排序表送上,然后就是让他去制作室看新闻资料开始对号入座,这样认得差不多了还不够,还要他到各个会议上去辨认真人,这样熟悉下来大半年也就过去了。这时候他也就是具备了一个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但离一个真正记者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派出去照样不放心,还要再跟着老记者传帮带他一段时间,等把肩上的摄像机扛得不再带有表演性了;写出的稿子不再带有学生腔了;吃饭的时候知道给领导敬酒了才能让他独立工作。所以一个记者从进这个门到出道没有一年多的时间根本就甭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