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王室联姻和新时代的灰姑娘(5)

女婿和孙女婿中的外国亲王也举不胜举。维多利亚女王的二女儿艾利丝公主嫁给了德国黑森的路易斯四世。他们的后代中有两个名人。一个是长外孙爱丁堡公爵,即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力普亲王。另一位是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二战期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末代印度总督。这位勋爵是英国王室中极为显赫的人物。现今英国女王的夫婿菲力普亲王是他的外甥,他对这位舅舅极为崇敬。1979年,勋爵在驾驶一种新型双体游艇时,因速度过高而被海浪掀翻。这位前海军元帅当场殒命。事后有人说快艇毁于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然而,当年电视画面中的游艇是被海浪掀翻后反扣在海面上的,并没有爆炸的火光和硝烟。不管有没有炸弹,这种运动对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来说毕竟过于冒险。

尽管几乎欧洲所有的王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但过去几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断过。王室毕竟只是统治集团中的一小部分。血缘亲情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诉求和全民族利益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哪个君王如果胆敢将血缘亲情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俄国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就是因此丧的命。彼得大帝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女皇没有后嗣,她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她姐姐的儿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封号彼得三世。此公也是王室联姻的产物,母亲是俄国公主而父亲是德国亲王。他本人生于德国长于德国,在登上沙皇宝座时还说不出一句完整的俄语。当时普俄战争正打得难解难分,俄国几乎胜券在握。这位在德国长大的沙皇屁股完全坐在德国一边,他一登上皇位便下令停止对德国进攻,并把俄国占领的土地拱手归还德国,还与德皇腓特烈二世订立攻守同盟。他的亲德卖俄行径受到俄国贵族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不久这位心怀异志的沙皇就被他的妻子,即后来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推翻。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君主专制普遍被君主立宪制取代,王室的政治地位变得微妙起来。一旦与外国开战,王室成员便陷入尴尬的境地,举手投足须得谨小慎微,闹不好就有“亲敌”之嫌。上面说到的蒙巴顿勋爵的父亲巴腾贝格亲王本是英国海军中的高级官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就因其德国血统被解职。为表明家族对英国的忠诚,巴腾贝格一家后来放弃了德国姓氏,代之以英国味较浓的路易斯为姓。一战后期,英国王室将原来的德国祖籍封号“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更名为纯英国味的“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外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战期间是同盟国的魁首。敌对阵营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本是他的至爱亲朋。乔治五世是他的表弟,尼古拉二世是他的表妹夫,三人年轻时亲如兄弟,相互称呼对方的昵称“威利”(Willy)、“乔吉”(Georgie) 和 “尼基”(Nicky)。年轻时,威廉曾疯狂追求过亲表妹伊丽莎白,也就是后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给她写过多首情诗。伊丽莎白不为所动。一战期间,他曾多次建议帮助她逃离俄国,也被她拒绝。老祖宗维多利亚女王弥留之际,威廉作为长外孙守候在病榻前,握着外祖母的手直至她驾鹤西归。这一幕曾感动了无数英国人。随着大战的爆发,英国人对他的好感烟消云散。

一战结束后,威廉二世被《凡尔赛条约》定为战犯。但他本人将战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他声称,奥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被刺后,他的确主张过追查塞尔维亚的幕后支持者,但他也曾努力避免大战爆发。德国高层中有人不想让他干预此事,在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时,劝说他按时进行每年一度的北海巡航。他是在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后拔锚启航,在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那天回到柏林的。那时阻止战争爆发已为时过晚。然而,在返回柏林的次日他还与表妹夫尼古拉二世进行过沟通,为避免战争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了。战争爆发后,威廉二世便被战车拉着往前跑。1916年德国政府变成军事独裁政权,操控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手里,作为皇帝的威廉被边缘化。然而,他在战前鼓吹军国主义,大肆扩充海军,战争期间他一边埋怨下属将国家推入战争,另一边又频频抛头露面,动员军事生产、颁发奖章、发表煽动性演说。所有这些都使得他难辞其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