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保卫的事物,大到祖国、生命、财产,小则可以无所不包,但不外乎比较重大、重要的东西。
电视是重要的,只是它的重要,不是重大,而是乃如布帛菽粟、柴米油盐之于普通人,即,它应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然而,电视又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不至于有性命之虞。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需不需要一个真正的大众传媒--当今媒体都“碎片”了,互联网大则大矣,内容亦碎。
从前,电视不单重要甚至强大,强大到并不需要“保卫”--每晚7点,每个家庭,差不多都在看着央视的《新闻联播》;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曾被称为“全国人民集会”。
今天,在一部分人那里,电视依然强大--仍有许多“沙发上的土豆”。
但是,互联网视频来了,通过电脑、手机同样可以接收影像,传统电视几乎垄断人类视听便捷享受的地位终于动摇。
电视该怎么办?
新闻节目少了,电视台还算能够快速反应时事的能力就浪费了。不过,其实在财经、社会类型节目里也是可以有新闻或体现新闻性的。
中国现在关心经济的人数很多,电视的财经类节目不能不多一些。只是因为电视的娱乐消遣功能太强,财经频道的收视率就总上不去,还是有点儿叫好不叫座的意思。
电视的娱乐性可以融入所有其他非娱乐性节目,比如《非诚勿扰》和《非你莫属》两个栏目的题材无疑属于重要的社会问题--婚恋与求职。题材重要,有人关心,剩下的事就是把节目做好看了,主要是找到招人爱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发挥电视娱乐消遣的功能,所谓寓教于乐。
历史人文类节目按说是一家电视台的责任,电视对一般人的教育功能也很强,历史人文题材通过电视更便于接受,因此也不愁没人看。
《中国达人秀》、《我要上春晚》都属于平民选秀、草根演艺,电视的大众性就此充分显示,明星们只好在跨年时出来慰劳大众才更有效。这一点,如果没有《美国偶像》的成功,我们会一直存疑。湖南台二话不说做了“超女”,大家试探着做起平民“真人秀”,于是蔚为大观。明星更多地属于电影这个道理,是在电视平民选秀成功之后才被传播专家看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