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12)

 

第三节 关于财富现象的公理

财富的变化,不出《易经》揭示自然界事物变化遵循的规律,任何事物本来就有阴阳合一的本性,其发展的动力不出阴阳两种力量,变化规律也不出阴阳变化规律,互根互生,交感变化,以至于无穷。财富的形态一样有收支往来、周流循环、盈虚消长的变化。

一、财富种类论

财富的种类有哪些?土地、房产、黄金、白银、铜钱、土产棉、麻、丝、手艺品、古玩玉器等等都是。贵金属财富本身是货物,是财富。纸币就是合约,没有信誉,就没有价值可言。依照中国古代社会观念,粗略分之,富贵有三种类别:本富、末富和奸富三种。在农业社会化里,本富自然指农业,末富即指工商,而奸富是被人鄙视的。富贵还有六种不同的境界:

1.生活无余,刚好活命;2.生活无忧,用度不愁;3.家财殷实,基本需求之上可以讲究一点“品味”“质量”“情调”;4.富豪之家,钟鸣鼎食,玉盘珍馐值万钱,但是往往“朱门酒肉臭”,埋下衰败的种子;5.帝王之家,人间极致。但是“物极必反”,无德者不可居;6.脱离功名富贵的外相,内心解脱,不为物羁,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天地化和,物我一如。

中国特色的财富观是“五福临门”:福禄寿禧财,其中没有“贵”。当官为贵,却不在五福之列,而把最高的福报富贵形式定义为“清福”。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求富贵而富贵自至,富贵的至高境界不是富可敌国,而是享清福,不为事物所缠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才是到了最高的享受境界。

所以贫富标准没有可以统一的确定,贫与富是相对的。命足则财用足。知足为富,贪婪为贫。有人只要手里有一元钱,就不认为自己是穷人;有人赚足一亿仍然见大富而赧然,不是富人。颜回的生活是贫还是富?“回也不改其乐!”显然颜回很富足。

在中国经典经济学中,贫穷和清高是两回事,贫穷是无可奈何的心行结果,而清高是人的自愿选择。清高的人可以“君子固穷”,穷富都不动心,果真修养到贫富不惑的境地,就是解脱,于当下的生命中得到自在和自由。而贫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足的贫穷,一种是衣食不足的贫穷。“知足者富,知足者常乐”是流传久远的观念,也非常符合“富”是“家中一口田”的原意。若不知足,即使有万贯家财、万顷良田;然而心中贪欲炽盛,常嫌不足;就是贫穷,是人间“饿鬼”的形象。这是不知止,在德行上是大缺憾,后果也非常严重。一方面积财丧道,另一方面不行施,衰败破财是迟早的事。至于衣食不足的情况,很悲惨,很可怜,在同情弱者的立场上,把贫穷与道德不利的方面挂钩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但是从中国经典揭示的道理上看,就是因为以前积德行善少的宿因造成。如果从三世因果的假设立场上看,就更严重了。

《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记载:“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贫人有道是富,富人敬贫是德。”圣人的财富有七种: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能、惭愧,即星云大师所讲的“七圣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