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1)

买股票就相当于建合资企业

无论是做证券分析师,做投资银行生意,还是作为消费者,作为游客,我有时碰到的企业生意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出于羡慕,我有时忍不住想,要是与这家企业建一个合资企业该有多好!比如,我们近几年可能看到有些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很火暴,体育服装很走俏,或者百货公司生意兴隆。如果我们想跟这些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它们可能不太愿意,但是,它们的股票我们随时可以买到(而且这些股票在香港股市还经常打折,有时折扣还打得很厉害)。

这种选股的态度就避开了投机的做法,逼着你实在一些,看长远一些。如果你跟一家公司办了一家合资企业,想在短时间内抽逃出来是不可能的。买了股票虽然可以随时抽逃,但我们应该假定不能抽逃。原来富达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经常讲,家庭主妇在超级市场或百货商场选购商品时,最有资格发掘好的消费品类的好股票。

我前些时候发现一家红筹地产公司生意不错,企业的治理也很好。因为它跟UBS(瑞银集团)没有任何生意往来,我也不知道任何内幕消息,于是我买了它的股票,并向很多朋友推荐它。我的理由很简单:这家公司有很多好的地产项目,我想跟它在项目层面合作合资,公司显然不会愿意,而且要价会很高。那好,我干脆买它的股票,而且还有一半以上的估值折让。有朋友反驳我说:“股票价格与项目利润的走势不一样。”短期内,它们的走势当然不一致,但中长期它们必然是一致的。当别人因为在京沪买了几套房子而满足时,我也有同样的满足。

我在参观这家公司的楼盘时,虽然不知道具体哪几套房子是属于我的,但我知道,大概有那么几套是属于我的。而且,我还不需要为装修和物业管理之类的事情烦心。有人说:“可是你没有享受到杠杆效用,即住房按揭带来的收益放大。”这话不对!哪家地产公司没有负债?企业已经为我做了杠杆。另外,人们只看到按揭的好处,但忘了按揭也可以让自己的房子成为负资产。房价可以涨,当然也可以跌。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选股票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投资股票,实际上就是假定你主动放弃“见势不妙,撒腿就跑”的权利。人往往就是这么贱:当你拥有撒腿就跑的自由(和奢侈)时,你就会滥用这种特权,带着侥幸的心理买股票,或者不负责任地买股票,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几年前,我带着英国的一位基金经理去国内一家电缆公司参观。访毕,我问他感觉如何,他反问我:“这家公司的市值现为6亿美元。如果老天爷今天突然给你6亿美元的话,你是愿意把它存在银行收息呢,还是愿意用来全盘收购这家电缆公司?或者,你想把这笔钱用来收购别的东西?”

我当初并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最近在北京见到他,他又用同样的逻辑对其他几家公司作了分析,窃以为甚是精辟。其实,这种以创业投资眼光选股票的分析方法,避开了传统思维的几大障碍。

第一,用市盈率的方法来分析股票,容易受到会计账务上的一些小把戏的愚弄,比如折旧和费用的计提、坏账处理、库存计算、税收优惠、母公司的“照顾”以及周期性行业的波动等。

第二,用DCF(现金流折现)方法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对假设变量(比如贴现率)稍作一些调整,就容易使最终的估值产生巨大变化。

第三,创业投资的眼光减少了股票市场上的浮躁思维。浮躁思维具有短期性和侥幸成分,有“炒一把”的小算盘在背后作怪,而创业投资的眼光逼着你考虑长期投资价值。

用创业投资的方法选股,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你愿意花1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视机公司吗?或者,你愿意花2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酿酒公司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应该花相应的钱买它的股票;否则,它的股票也不值得你买。也许你觉得这个逻辑过分苛刻,但是请想一想:你的钱是你辛勤劳动所得,你不珍惜,它就会流走。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来选股票,逼着我们考虑一只股票的潜在上升空间以及下降空间。如果花6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缆公司,每年的回报仅仅比银行存款或国债的回报略高一点甚至更低,你愿意劳筋骨、费周折地将它全盘收购吗?创投基金只愿意在巨大回报的项目中花时间和精力,否则得不偿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