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上帕米尔(14)

7月6—10日

喀什

作家周涛写道:“有人曾满怀敬畏地这样说到喀什:你可以一眼望穿许多城市的五脏六腑,但你无法看透喀什噶尔那双迷蒙的眼睛。”

6月22日刚到喀什时,我无法掩饰其中的失望。同样宽阔的马路,同样的钢筋水泥的建筑,同样站着门卫的各种政府机关大院。但是,来到艾提尕尔清真寺,来到喀什葛尔老城,这种感觉完全变了。

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象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模样:琉璃雕瓦、金碧辉煌、古旧而沧桑。但到了眼前却发现是如此的朴实无华、庄严洁净。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直到18世纪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清真寺门票20元,很多游客进入之后感觉不太值得。因为除了讲经堂、宣礼塔和同时可供4000人做礼拜的大殿外,没有太多的建筑。

任何穆斯林都可以进入大殿去做礼拜,无论节日非节日,任何人都可以在大殿最前面的位置,只讲究先来后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穆斯林乞丐可以随意在清真寺里面歇息、乞讨,也没有因“衣冠不整”而被拒之门外。

清真寺的礼拜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些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到了礼拜时间,连生意也不做了吗?如果有人拿走他们的东西怎么办呢?

突然喇叭里传来了清真寺阿訇就发出了召唤:“@#%¥¥%……&&*+%¥!……”声音粗犷、缓慢、顿挫,虽然我听不懂,却有一种神秘的无法阻挡的穿透力和召唤力。在这种召唤下,人们三三两两快步往清真寺走去。整条街,却也留下一两个人看摊。

清真寺仿佛是瓜根,老城就像藤叶一样四处蔓延着。

走进喀什葛尔老城,一切都变了,不再喧嚣、忙碌、闷热,而是宁静、安全、凉爽。每一条小巷就有一个清真寺,如南方小街巷拐角的小卖部一样司空见惯。去清真寺做礼拜,是穆斯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家户户的门都开着,但门帘却挡住了你的视线。

维吾尔族小孩子不怕生,尽情地和你打闹,喊hello,大人们或许会从古老的门探出个头来。

尽管很多属于低保户,但他们依然是生活得快乐而宁静。

在一个打馕店,我看到了馕的全部的制作过程。这是四人分工合作的过程,从和面、做馕、到印上漂亮的花纹到香喷喷地出炉,一条龙。

他们自得其乐,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那些汉族开发商在干什么?在一个主要巷口,弄了个售票处。他们总爱圈地做景区,大煞风景。对奥依塔克如此,对卡拉库里湖如此,对喀什葛尔老城也如此。喀什葛尔老城要收30元门票,但其实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入的,不要钱。

从高台民居拐过去,就是大巴扎——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有人递来一片西瓜,我就吃;有人递来一片哈密瓜,我就吃,反正,一两元钱。

西瓜哈密瓜被切成了“圆月弯刀”的形状。

我想买个驼铃。

但是,就是没有人能够听得懂。我就说:“骆驼,叮当叮当。”

也有人听懂了,但是就是没有人告诉我哪里能买到。

居然找到了一个,但不见得是正宗的驼铃,30元一个小铃铛。摊主说:“这是文物。”

占地250亩的喀什大巴扎居然买不到一个正宗的驼铃?

不是说大巴扎什么都能买到吗?

我在大巴扎买了葡萄干和巴旦木杏仁各三公斤,和一公斤核桃。共花去255元。后来去那家冷饮店一位当地人“鉴定”,说杏仁很好,但葡萄不好,20多元一公斤就可以了,却要我30元一公斤。

路过一家工艺品店,一个“小驼铃”居然要四五十元。

后来路边小摊花了15元买到了10个马銮铃。

邮局居然不让寄任何金属的东西,不要说英吉沙小刀,连驼铃都不让寄。农牧民的庄稼种子都不让寄。邮局工作人员居然把核桃一个个掰开检查。

一切为了奥运。

在邮局也不是全部毫无收获,他们告诉了我“骆驼”和“驼铃”的维吾尔语发音,分别是“托克”和“托克拉克”,我让他们用维吾尔语写在本子上。

最后买到“托克拉克”是在7月10日,我即将离开喀什的那个晚上。在那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的维吾尔医药的摊位,摊主白须飘飘。我问了驼铃,他说,你下午四点来吧,结果四点去了,他告诉我是乌鲁木齐时间四点,应该是北京时间六点。到了六点,却让我八点到,八点到,又让我10点到,我有点生气,说:“明天我就要走了,还要拖下去?”老大爷就离开了摊位。正当我杳无音讯,没有耐心再等下去时,一阵悠扬的驼铃传了过来。一个扁扁的大驼铃,他是一户赶骆驼人家淘来的。30元成交。

当我叮叮当当地走过艾提尕尔清真寺时,引来很多人探寻的目光。一维吾尔大哥问我多少钱买的,我说30元,对方却说,10元我也不要。但我却开心得不得了。这个真正的驼铃,暗藏着多少故事啊。

自此,我的捷安特ATX660就变成了一头骆驼,我将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走过万里丝路。

来到吾斯塘博依路,有一家无名的冷饮店。总是聚集了很多当地人吃冷饮。主题是一个巨大的冰块,冰块四周整齐码放着一瓶瓶深棕色蜂蜜。

这冰块要么来自高原雪山,要么来自冬天的沙漠湖泊中窖藏的。

每逢顾客要冷饮,维吾尔族摊主就会拿一只碗,放水飞快洗一下,然后再灌半碗水,接着拿小叉子叉一些碎冰,然后加上酸奶、蜂蜜。这样,一碗维吾尔族特色冷饮就做成了。

我吃得津津有味。边上一吃冰激凌的维吾尔族男子极力推荐我去尝尝这里的冰激凌。

其实,我已经注意到在后面制造的冰激凌:摊主老拿一个大铲,铲上沾着很多冰激凌出来,如同举着一个白火炬。

不爱吃冰淇淋的我就要了一份,只要2元。什么味道,是纯粹的味道,是朴素的味道,是慕士塔格雪山的味道,是喀喇昆仑山雪峰的味道。

让所谓的哈根达斯见鬼去吧。

忍不住去后间探个究竟。但见马达在那里转着转着,转了一会儿,容器里的鸡蛋和牛奶就变成了冰激凌。

这里的冰淇淋是没有别的原料,只是牛奶、鸡蛋和白糖。

从7月6日到10日,我大部分时间在喀什老城闲逛,永远有一种逛不够的感觉。但是,下面的路程还很长,明天就该走塔克拉玛干南缘了。

追寻马可·波罗的脚印之帕米尔高原

……登之极高,致使人视其为世界最高之地。既至其巅,见一高原,中有一河。风景甚美。世界最良之牧场也。瘦马牧于是,十日可肥。其中饶有种种水禽,同野生绵羊。羊躯甚大,角长有六掌。牧人削此角为食盘,且有用作羊群夜宿之藩篱者。此高原名称帕米尔(Pamir),骑行其上,亘十二日,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所以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之物。

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见飞鸟。寒冷既剧,燃火无光。所感之热不及他处,烤煮物亦不易熟。

今请言东方及东北方乃更远之地。继续山行亘四十日,见有溪涧甚多,亦有不少沙漠,沿途不见人烟草木,所以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之物。

此地名曰博洛尔(belor)。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风俗蛮野,仅以猎兽为生,衣兽皮,诚恶种也。

——《马可·波罗行纪》之四九《巴达哈伤大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