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请你们老人提点意见
当晚,毛泽东在松山寓所设宴招待父老乡亲。
被邀请的宾客陆续赶来了。他们中有毛泽东的亲属、师友,韶山的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等等。毛泽东的堂兄、留着长白胡须的毛宇居来了,毛泽东与他握手,招呼他坐下。毛新梅烈士的妻子沈素华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到主席的跟前,一时悲喜交集,泪如雨下,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忙招呼她坐下,安慰说:“新梅为人民做了不少事情,你不要难过。”
韶山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毛福轩烈士的妻子贺菊英,带着孙子来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建烈士的胞弟毛泽连和妻子张玉莲来了;还有毛顺清、毛韶春、毛裕初、郭伯田、谭熙春、邹元生、毛再遂、庞小元等乡亲也来了。省、地、县有关负责人,也来参加宴会。人们聚集松山,犹如家人团聚,热闹非常。
宴会之前,毛泽东召集一些年老的乡亲开会座谈,并叫当地社、队干部也参加了。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离开韶山三十多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意见,特别是想请你们老人对我提点意见。你们对当地政府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对生产生活安排有什么意见与建议,甚至对我本人有什么意见,请尽量提,放心讲,不要有顾虑。”
提意见?给主席提意见?!老人们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想,给干部提意见都要挨辩论,还能给领袖提意见?这不是冒犯“龙颜”吗?
毛泽东看出老人们不敢讲,便继续动员:“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意见?比如生产怎么样啊,生活怎么样啊,食堂办得怎么样啊,总有点意见吧!”
毛泽东提到生活怎么样,老人们便打开了话匣子。“搭帮您老人家翻了身,我们对主席还有么子意见?”一位老人说。
“我们是冇得意见,食堂也办得蛮好,每餐三菜一汤。”又一位老人轻声说。
毛泽东猜透了他们的心思,知道老人们心存疑虑。他想了想,一本正经地说:“我不回,你们盼我回;我回了,你们又不同我讲真话!”
这个激将法真灵!老人们想,坐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大革命时期领导我们一起闹农民运动的石三哥吗?不就是那位作报告时逗得我们捧腹大笑的润之先生吗?那时我们同他讲话很随便,今天为何不敢讲了呢?
心直口快的毛顺清终于开腔了:“意见是有,就是如今讲不得,讲了要挨辩论、挨斗争。”
“我保险,哪个敢?!”毛泽东为他壮胆。
有了“尚方宝剑”,加上喝了几杯酒,毛顺清的胆子大了,话也多了。“原先犁田要过铁板,踩田要过脚板。您老人家在家作田的时候,咯大一蔸的禾。”说到这里,他站起来打了个手势,接着说:“有句老话,一脚踩到底,石谷八斗米。如今插板板寸,脚都进不得,产量降低了。听说是您老人家要搞的,我们没办法。您到底是怎么讲的?”
“我要这样搞的。”毛泽东说,“今天下午在田边我还同大家商量如何合理密植的问题。我问大家,插六七寸、六八寸、四九寸是不是更好些呢?”
“密植密植,越插越密,冇得个边。”毛顺清插了一句。
“我还同大家开了个玩笑,说干部是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是听梆子响的,老年是反对密植的,我是主张合理密植的,我建议三者订个合同,来一个三结合。你们说,我这个建议好不好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我那6条你们晓得吗?”
毛泽东说的“6条”,是指1959年4月29日他起草的《党内通信六条》,其中讲到包产不要太高,密植不要太密。
“那6条韶山还晓得,听说有的地方就不准念,您老人家的政策到了下面就变卦。”还是毛顺清回答。
“下面变卦,你们就往上告嘛。”
毛顺清点点头,继续说:“我还想讲一点。毛主席呀,食堂粮食硬是少了一点,要吃两斤米一天才行。”
“你们能不能多种点蔬菜?蔬菜半年粮嘛。”
“集体出工,都吃食堂,蔬菜种得不多……”
毛顺清还想讲下去,却被其他老人打断了:“你歇歇气,让我们也讲几句。”
有人说:“韶山过去粮食比较足,山上种玉米、种红薯,种经济作物,可现在不种了,为什么不种呀?让农民饿肚子!”
又有人说:“农民粮食不够,还要交各种各样的‘粮’,征粮、购粮、爱国粮……剩下的就不多了,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基层干部却瞎指挥横霸蛮,不交粮或交不起,就打人骂人。主席,要是您不回,我们都快饿死了呀!”
毛泽东听了,脸上立刻收敛了笑容,但他很快又平静了,并示意乡亲们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