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多空篇(7)

■“农行暗战”背后的赢家群体

2010年的行情在开门后就开始了调整,在2010年4月19日更是开启了一波破位行情,但到了6月份,股指已经从年初的3200点跌到了2550~2590点一线,而就在此时,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发布了上市募集公告进行寻价。在股指持续下跌、市场弱势之中,却要发行超级大盘股继续向市场抽资,这无疑是落井下石的做法,欲将股指打入深渊。这时人们出于市场弱势,对大盘股排斥的分析,认为农行发行价可能也就是每股2.1~2.3元左右。到了6月底7月初农行的发行价确定之时,沪指已经跌到了2319~2395点一线,但神奇的是农行的发行价却在股指持续下跌中攀升到了每股2.68元,而且市场中不断还有券商、机构、媒体在说农行这个价格太便宜了。这是一件比较“神奇”的事情,市场持续走弱,农行发行价却在一片质疑声中不断走高。市场也分为了两派,一派说农行“太贵”,一派说农行“太便宜”。那么农行究竟是贵还是便宜?究竟是谁在说谎呢?

这里面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1998年8月18日国家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期限30年,年利率7.2%),将资金注入四大行,同时为其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通过再贷款和金融债券的方式进入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农行2010年7月15日的上市,四大行全部实现了成功上市。此时,我们不禁要问,当初那1**4万亿元不良资产如何处置呢?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十余年时间过去了,仅收回了3050亿元左右的资产,剩下的1万多亿元不良资产依然存在,这还未考虑到每年要支付四大行300多亿元的利息负担,因此实际上这些坏账并未被解决,只是被封存“冷冻”了起来。

说这些可能有点晦涩,那么还是回到农行上来。农行是四大行中最后完成上市的,在股份制改造进程中主要受困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最后采取的方式是财政部和农行设立“共管账户”,置换8156亿元不良资产,存续时间为15年。这相当于农行持有财政部年利率为3.5%的等额债券,财政部每年付息285.46亿元(从农行利税中扣除),15年共计4281.9亿元,连本带息12445.1亿元,至此农行股份制改造成本也超过了1万亿元。换句话说,为何要尽快让农行上市,并且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发行价,这是国家战略所决定的。一旦上市成功,随后在需要资金弥补资本金和企业发展需要时,就可以通过股市这个融资渠道来完成。与普通债券不同,股市融资和增发是不需要偿还的,资金的获得更为直接,成本也更低。

农行上市了,赢家有以上几个(如图1-4):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