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5)

三十二

东亚国家,由于最终的目标是形成高附加值的生产能力和产业,所以在产业政策方面就有一个比较周密的考虑。一开始,当然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是不能永远这样做下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换取的外汇必须大量地去进口设备和技术,并且逐步地利用这些设备去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出口和进口政策必须配套且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韩国汽车行业的例子就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个发展脉络。中国台湾从8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大量向外投资,特别是向大陆投资,这也帮助了台湾的产业升级,中小企业都跑到大陆来了,台湾的企业就抓住了一个产业升级的机会。

简单而言,产业升级的经济学理论大概有两派:一派是主张比较优势的禀赋论(H-O理论),产业升级是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由自由贸易引起)的自然演进结果。另一派是主张培育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政策理论(包括策略性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将产业升级的过程看作是演化,就是说要给它时间,它就会慢慢升级。从历史上看,欧美国家的产业升级的确是靠市场演进完成的。当条件变化,劳动力稀缺,工资上涨,原来的产业成本上升,就需要谋求升级。其实,这些年来,我们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只要利用好中国的比较优势,有足够耐心慢慢来,产业肯定会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升级的,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可是,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产业都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只能使用人家的品牌。因此,产业升级的压力非常大,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日本当年提出一个“雁行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模式认为,产业成长将经历进口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几个阶段,而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个阶梯。随着外资的进入及一国工业化的发展,某一产业会逐渐衰落,并将转移到低一个梯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替代,推动产业升级。看看今天的东亚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就非常明显。日本人去做服务业了,韩国人就去做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中国就做一般的加工贸易。同时,在中国大陆也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表现,因为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也有一个梯度。加工贸易尽管技术含量低,但持续的时间可以很长,内地有更便宜的土地,厂房都建好了等着你。所以国家政策对产业升级不敏感。

中国要在产业升级方面加快进程的话,可能在外资政策、贸易政策上面需要有一些新的策略。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在资本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产能过剩,要输出产能,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讲,将来一定还要有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去并购成熟的品牌和建立国际市场网络。所以,如果没有产业政策跟贸易政策衔接,沿海的企业因为成本的原因内迁或外迁,就会留下一个产业空档。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产业政策的带动下,都逐步完成了产业升级,中国大陆目前没有很明晰的产业政策,也使得产业升级要困难得多。同时,在产业升级政策上,还需要有更务实的和差别对待的战略,对不同的产业需要有不同的对应政策与安排。

连载三十三

二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进化的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模仿,即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这门新技术,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即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和消化吸收后,企业逐步减少对技术输出企业的依赖,并开始结合本国市场的特点,对引进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创新。

第三阶段是创造型的模仿,即真正意义的二次创新。此时,引进技术的企业应完全掌握新技术的原理和使用要求,并达到消化吸收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目标市场的需要,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较重大的二次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适合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方式应当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之上的二次创新。只有这样,这些企业才能快速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获得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大多还处于模仿阶段,要它们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创造”并不现实。

提及日本企业二次创新的成功案例,比较典型的有爱普生,这个在日本企业中最为业界称道的公司,在二次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日本排名前三的专利数、400余人的知识产权本部、发达的专利信息检索系统等。二次创新帮助爱普生成功跻身世界五百强,并成为知识产权良性发展的企业典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