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清热解毒的名品(1)

金银花——清热解毒的药铺“小神仙”

“有藤名鸳鸯,天生非人种。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芳香的金银花是我国古老的药物,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祖国医学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可以祛邪;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热解毒,可治疗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疽痈、咽喉肿痛及热毒血痢等,效果显著。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入肺经、心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发热,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及热毒血痢等症

说到金属,人们常以金、银、铜、铁作例子;说财富,也以金、银来概括。与财富相联系的金与银,在人们求富的欲望中,便从两种矿物升格成了财富的代名词,有人按此类推,以为金银花也是两种贵重的植物——金花和银花。其实作为藤本植物的金银花,虽说与金、银都沾上了,但它却不是稀有品种,每年六七月的时候,在乡间溪旁河畔、林缘湿地、地角屋边,都可见到黄白相间、娇丽多姿的金银花。既然金银花不是名贵花卉,那为何要以金银花来命名呢?

关于金银花名称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感人的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一对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她俩长得智慧伶俐,非常可爱。突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而且来势又凶又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卧床不起。请来医生看后才知道是热毒症,而且无药可医。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守着姐姐。没过几天,金花的病更重了,银花也因为受到传染卧床不起。她俩对爹妈说:“我们死后,要变成专门治热毒病的药草,不能让得这种病的人再像我们一样只能等死了。”

她俩死后,乡亲们帮着把她们葬在一个坟里。来年春天,百草发芽。可这座坟上却什么草也不长,单单生出一棵绿叶小藤。三年过去了,这小藤长得十分繁茂。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人们都很希奇,认为黄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银花。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就采花入药,果然见效。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传说归传说,不足为信。金银花之名的由来,是因为金银花初开花之时,花是纯白色的,以后逐渐变黄。由于有的花先开,有的花后开,于是在每一株上,既有许多新开的白花,又有许多后来变黄的黄花,黄的犹如金,白的比做银,所以称为金银花。

金银花虽然不是什么名贵花卉,但在药用价值上,却有“药铺小神仙”之誉,是享誉医界的保健名花。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拥有180多年历史的王老吉凉茶,就是以金银花作为原料来制作的。而在2003年全国暴发“非典”之时,由于金银花抗菌消炎,抗病毒疗效甚佳,因此成为了“非典”的首选药。而在甲流横行之际,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公布的防甲流方案中,首选方案的主药就是金银花,由此可见,“药铺小神仙”之喻并非是浪得虚名的。

说起金银花入药,有一段“药王拜师”的典故广为流传。

有一次,唐太宗患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于是,太宗传旨召孙思邈进宫。孙思邈为唐太宗诊过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唐太宗的病不见起色,后来又服一剂,仍不见效。当时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让他先回家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