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考证(7)

韩信因何被杀

韩信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韩信竭心尽力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其功勋卓著有口皆碑。

但当大功告成之后不久,韩信却被刘邦处死。

韩信何故被杀,在我国史学界一直对此有所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杀韩信杀得有理。

韩信一向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曾威逼刘邦封他王位,并时常有谋反之举。刘邦念其有功,对韩信也只是降职免于处死。而韩信不思悔改,总是耿耿于怀,伺机谋反。

为汉初社会的稳定发展,避免再次出现楚汉相争。萧何与吕后依刘邦之意设计杀了韩信,清除了再度战乱的隐患。因此,有人认为杀掉韩信,是为西汉王朝除了一害,于历史发展有益。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韩信之死死得无辜。

据当时的情况分析,韩信在重兵在握之际,从无反叛之意,而当困居长安之时,怎会突生反叛之举呢?何况告发韩信有意谋反,是被韩信准备处死的一名罪犯的兄弟。这人的话可信吗?

再说如果韩信真是谋反逆臣,那么为何在抓获韩信后立即处死,并不将韩信罪过昭示众臣呢?

由此有人想到,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凡功高盖主的忠臣良将,大多都无好的下场。其原因很简单,善打天下的猛将,对封建帝王的独裁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韩信被杀的原因,似乎有很深刻的政治因素。

张良是否归隐山林

汉初名相张良,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一个大功臣,在汉建立后他的去向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归隐山林学道成仙了;有的认为他善始善终地在汉朝做官直到终老天年。

前一种说法认为,张良在汉朝建立后,眼见刘邦大肆杀害有功之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张良,他不愿看到昔日并肩作战的将士的死去,也怕连累到自己,于是来个激流勇退,推托身体多病,不能胜任繁重的朝廷事务,辞官归隐。刘邦真诚、恳切地多次挽留,张良还是毅然绝然而去。这种说法被演绎后,在故事、戏剧和小说中经常出现。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也进行了详细记载:刘邦想废黜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臣们多次劝谏,都不能使刘邦改变主意。汉十二年,刘邦打败英布回朝,病得非常严重,更想加紧完成确立太子一事,张良以死上谏,刘邦不听,张良便说自己有病,不再管朝廷之事了。并对刘邦说愿意抛弃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四处云游。后人根据司马迁这段话,臆断张良的结局是归隐而不是为官。

后一种说法也很有道理,其论据也是与太子废立一事相关。刘邦打算废掉太子,吕后派人向张良讨计策。张良便让太子用谦词厚礼去招纳四位德高望重、已归隐山林的老者,太子依计而行。刘邦看到四位老者在太子身边,为太子效劳,感到很吃惊,认为太子仁孝,天下人都愿意为他尽心尽力,羽翼已经丰满,很难动摇了。于是放弃废太子的想法。后来,汉惠帝即位,用高官厚禄慰劳张良,张良在朝,安享晚年,死后被追封为文成侯。

飞将军李广何故未获封侯

在汉武帝大举开疆拓土,以赐爵封侯来重奖功勋的年代,有“飞将军”美誉的汉代名将李广,与匈奴大小70余战,战功卓著,声名显赫,但最终却未获汉武帝封侯,这其中之奥妙令人费解。

宋朝人氏何去非以为:李广未得封侯,是因其“治军不严”所致。何称,“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

所谓“治军不严”,多指李广作战不讲“军阵”,指挥不行文书而言。

另有人称,李广不得封侯,与汉武帝对其持有偏见,和大将军对李广实施压制有关。

唐代王勃在其《滕王阁序》文中叙述历史上众多名将高才之坎坷境遇时,曾写下“李广难封”之句。王勃将李广的不封,归咎于汉武帝对李广数次征战失利,便对其持有偏见,认为李广命运不佳,总是出师不利。在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汉武帝竟指使大将军卫青不让李广争首功。其实,这正合卫青的心意。卫青让好友公孙敖出任前锋,替代了前将军李广。使李广无法指挥作战,将触犯军律的罪名嫁祸于李广的身上。最后,李广不得不引颈自刎而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