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子不问马

不好啦,马厩失火了……

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家里的马厩被烧个精光,问:伤人没有?

没有。家人回答,心下却不免疑惑:虽说老先生过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也不能不在乎马呀。春天乘着马车来,每天还得坐马车上下班。莫非自己慌张,把话没说清?他要再强调一下:失火的是马厩。

但,孔子不问马。

不关怀牛马好像也少了点仁义,有人就出来强作解人:盖仓促之间,以人为急偶未遑问马耳,非真贱畜,置马于度外,以为不足恤而不问也。更有人干脆把句子断为:伤人乎?不(否)。问马。于是,我们的人道主义者便涂上西方色彩。《论语》的这段话通常被理解为孔子爱人胜于爱马。正像西方人说的,日本人可怜杀动物,却不在乎杀人,可见他们压根儿没学好孔子学说。到了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这正是"不问马"的注脚。原来世界上人是第一可宝贵的。除了空荡荡的天,光秃秃的地,一切东西,死的活的,统统归人管。管即用,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了人,没有原子弹可以造原子弹。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动物观一脉相承,甚而更发扬光大。

孔子之学,核心是仁。仁即爱人,是对于人的普遍重视。对于动物,孔子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事关克己复礼,更不能对动物讲仁义。子贡仕鲁,厉行节约,想废了每月初一宰活羊祭祀宗庙的仪式,但是以老师自居的孔子横加干涉:告诉你,你小子怜惜羊,我可要存续礼。礼乎礼乎,这一面的孔夫子不招现代人爱。另一面,取物以节,他射鸟不射窝里的,以免连窝端;钓鱼只是一竿一竿地钓,不用绳子横河挂上一排钩,不撒大网。挥霍可以,惟其不可以无度。那个季桓子得到艺妓,玩一两天无妨,第三天还怠于政事,他老先生可就走人。所谓中庸,就是把握度。千百年来,若是按孔子的既定方针办,凡事有限度和节制,生存环境何至于糟到这般地步。

动物的不可思议,也教人生出些劣等感,但总的来说,对动物极尽贬低之能事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的骂,堪称世界之最。骂起来基本有两套,一套从人伦上骂,一套从物种上骂,骂作禽兽。只要不把他当人,就可以按猪狗处置,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吕后残害汉高祖宠姬戚夫人,害的不是人,是"人豕"。天地生万物以养人(董仲舒语),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杀之为义。看见一只蝎子,说杀之则伤仁,放之则害义,说话两头堵,只是教人干坏事也振振有词罢了。吃肉的猴子变成人。肉食者是高等人。不但吃,还用来祭神祭祖。475年大兴佛教的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但好像没人听。爱之为仁,中国人宠爱的动物要么是龙凤麒麟,想吃也吃不着,要么是金鱼哈巴狗,被改造得没法吃了。进化就是一步步脱离自然界,未必光是好事。靠吃其他生物存活演进,这才是人类的"原罪"。以前听说日本人不爱吃飞禽走兽,就悬想他们应该最爱护动物吧。

绳文时代的日本人食肉主要是鱼贝,其次是鹿、猪、狗等。孔子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想来那年月常有人泛海而去。大陆人一代代来到日本列岛,进入弥生人主流社会,普及稻作。中国古代有六畜六兽之分,庖丁料理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但史书记载,三世纪末日本没有牛马虎豹羊鸡。似乎逃来的大陆人少有肉食者,而且入乡随俗,以致日本畜牧业始终不发达。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大和朝廷献佛像佛典,是为日本佛教之始。587年崇佛的苏我氏消灭排佛的物部氏,摄政的圣德太子推行佛教立国。676年天武天皇发出禁止杀生令,不许吃牛马狗猴鸡。从此,直至明治维新,"不吃肉文化"延续1200年。不过,鹿和猪(野猪,日语里家猪写作豚或豕)没列入禁令,因为这两种动物历来是皇家贵族狩猎的对象。有人推断,天武天皇之所以禁止杀生,翌年又发布放生令,既为佛教,也是为压制从大陆亡命而来的百济人势力。传说百济王是秦灭亡后逃到朝鲜半岛的秦族后裔,历代以畜牧为业,他们吃惯了家畜肉。准确地说,日本人不吃肉是不吃家畜肉,至于山野的飞禽走兽,历来是照吃不误。其结果,野生动物也多有灭绝。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2年)禁食肉有所松弛。据927年编纂的《延喜式》记载,朝臣公卿吃兽肉,三日不得参列宫中神事,但吃鸡不在此限。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年)肉类以鱼为上品,鸟次之。鱼类中河鱼为上,海鱼为下,鱼中之王是鲤。鸟是鹰雁雉鸭鹑雀鹤,什么鸟都吃。葡萄牙人占领澳门20余年后,1543年有商人被台风刮到种子岛,日本人第一次看见洋枪,看见金发碧眼的人吹喇叭似的仰头喝葡萄酒。耶稣会走向东方世界,1549年在鹿儿岛上陆,带来基督教,也带来牛肉文化。当时的传教士路易斯·弗罗伊斯在《日本史》一书中记述:欧洲人爱吃鸡和鹑,日本人爱吃野狗、猴子和猫;欧洲人喜欢乳制品、乳酪、黄油、骨髓,而日本人讨厌这些东西,觉得臭不可闻;欧洲人不吃狗肉吃牛肉,日本人不吃牛肉,把狗肉当补药吃。日本信徒还没来得及大嚼牛肉,17世纪就闭关锁国了。江户时代(公元1600-1867)实行身份制度,士农工商之下是贱民。他们从事皮革业,屠宰牛马,可以吃其肉,但是被视为下贱污秽。一般江户人大快朵颐的是狗肉,也吃鹿猪狸兔獭熊等野兽。在汤岛建圣堂祭祀孔子的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爱仁爱过了头,发布怜生类令,除了鱼类,什么荤腥都不许吃。有人效忠这位空前绝后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发誓连苍蝇蚊子跳蚤虱子也不弄死。话说一武士,儿子患病垂危,听说吃燕子可救,就射下飞过房前的燕子做药用,结果被发现,父子双双送死。虽然形成了"吃四条腿污秽"的观念,但想识肉味的人总是有的。某神社生财有道,卖给人们箸和札,上书"业尽有情,虽放不生,故宿人身,同证佛果",有了这道免罪符,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开戒,而且是功德,把鸡犬装进胃袋里一道上西天。鲸鱼没有腿,江户人就捕来打牙祭,至今还闹着非多捕它几条不可,说是日本食文化。19世纪初,江户城里半明半暗地开了第一家兽肉店,称作药食铺,招牌上写着山鲸,把鹿肉叫红叶,猪肉叫牡丹。1854年美国人贝利率七艘战舰敲开了日本紧锁210年的国门,但当时幕府宁死不提供牛肉,弄得贝利们只好大吃海龟。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大力提倡吃肉,让失了业的武士去开牛马公司。不吃牛肉就不算文明人,肥牛火锅大流行,假名垣鲁文的小说《安愚乐锅》描写了那种情景,滑稽可笑。

鱼与牛肉不可兼得的话,大概今天的日本人还是爱吃鱼,尤其生着吃。十年前牛肉进口自由化,商店里也常见美国牛肉、澳大利亚牛肉了,甚是便宜,好像是专门卖给穷人的。福泽谕吉曾预言:随着社会开放,将来人人吃牛肉。预言实现了,但牛肉和牛肉可是不一样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