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利本农民市集:我们种植,我们贩卖

Marylebone Farmer’s Market

梅利本农民市集:我们种植,我们贩卖

前一天才跟定居伦敦的朋友亚莉提起,想去农民市集看看。“那就去 Marylebone的周日农民市集好了,很值得逛。”第二天到波托贝罗路菜市场附近的“厨师书店”买书,顺便喝茶吃点心,结账时顺口又讲到这事,女店主萝西毫不迟疑地说:“如果要去农民市集, Marylebone是首选,不但位于市中心,交通方便,而且是目前伦敦最大的农民市集,非常精彩。”

这两位异口同声,都推荐梅利本农民市集,看来我是非去不可了,说不定可以一洗我对伦敦农民市集的旧有印象──虽然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

农民市集在英国兴起只不过是这十二三年的事。全英第一个农民市集于一九九七年开设于以古罗马浴场闻名的老城巴斯( Bath)。两年后,伦敦也有了农民市集,设在东伦敦的伊斯林顿( Islington)。千禧年时,我兴冲冲地造访当时伦敦三个农民市集之一的诺丁山农民市集,结果却大感失望,地铁站旁灰暗的停车场上摆了寥寥四五个摊位,那景象真有点可怜兮兮。

事隔多年,在伦敦农民市集即将庆祝十周年前夕,我和约柏在一个晴转多云的冬日早晨,来到 Mayrlebone High Street附近。这市集同样是摆在停车场上,但规模可比当年的诺丁山市集大多了,林林总总近二十个摊位,除了蔬果摊外,尚有鱼摊、肉摊、野味摊、面包糕饼摊、奶酪摊,也卖熟食,好比专卖西红柿的摊位就顺便供应自家烹调的西红柿肉丸。有一个菜摊兼卖热汤,大口汤锅热气腾腾,在凛冽的冬日看来格外引人垂涎。这儿每一摊的货色看来都是又新鲜又美味。又是个令我想立刻下厨烧菜的菜市场,我先前还有的几丝疑虑,霎时烟消云散。

不管摊位上卖的是什么,伦敦目前十五个农民市集都坚守同样的原则:所有农产品不论生鲜食品或熟食,一律遵循“食物里程”:全部来自大伦敦方圆一百英里以内的小农场,而且一定是农家自己种植、畜养、采集或制作的产品,“我们种植,我们贩卖”( We grow it. We sell it.)是农民市集的根本精神。正因如此,这里的农产品呈现出强烈的季节性,蔬果摊尤其明显。以我们造访的那一天来讲,摊上没有甜椒、茄子等夏季蔬菜,多半是韭葱、各种甘蓝和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惟一的非冬季蔬果,只有前面提到的西红柿摊卖的温室西红柿。外地人如果想了解伦敦一带每一季当令的农产品有哪些,不必翻书、上网查资料了,到农民市集逛逛,就一目了然啦。

市集上有些农家不是每周都来摆摊,所以每周的摊位总数并不一定。好比我们去的那天有个专卖辣椒酱和酸辣酱的摊子,来自伦敦北边的贝德福德( Bedford),照管摊子的中年女士说,她一个月只来设摊一次。

算我们运气好,碰上她摆摊的日子。摊上有多款用自家农场辣椒泡制的辣椒酱,最辣的一级为“炼狱级”。我们在女士的建议下,拿着小脆饼,蘸了一小滴试吃。“请注意,小心别蘸太多,极辣!”女士提醒我们。但就这么一口,已辣得我久久无法言语。约柏却很乐,“这个好,够辣,过瘾!”于是两人一口气买了“炼狱级”和中等辣度的“纯辣级”各一瓶,顺便带了两罐小辣的酸辣苹果酱,准备回荷兰送礼用。结果呢,因为太好吃了,加上辣椒酱也好,苹果酱也好,都不含防腐剂等人工添加物,有一定的保存期,开罐后亦不耐久放,所以等不及我们去朋友家作客,就统统祭了我们的五脏庙,一罐也没送人。

伦敦的农民市集摊位以有机农产品居多,但并不强调有机,因为有些小农场嫌有机认证制度太官僚,并不愿意加入,所以这里有些摊商并无有机标识。主办农民市集的协会更在意的是,要在农业日趋工业化量产的现在,让坚持小规模生产的农民能和消费者直接交易,如此不但可免除中间剥削,保留小农生存的空间,而且在买卖双方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促进彼此的了解,让小农不致故步自封,消费者亦能明白自己究竟吃了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