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回顾中国的艺术、建筑和历史《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一书, 以及2001年4月在纽约华美协进社举行的研讨会, 使我们有机会回顾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生活特征的问题,以及思考 “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为中国人” 这一话题的意义。显然,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重新发生广泛的兴趣,因为它体现了丰富而复杂的中国物质文化,和它社会生活的特征性,这是亟待保护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罗启妍女士所说的 “中国式时髦”的泉源。

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引用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话说,所有关于艺术的学术讨论都在 “无意识中将 ‘观众’ 引入‘美’ 的观念中”。

布迪厄的观点是,对于观众来说,艺术作品只有在“死去”之后才会呈现出 “美”的感觉(1990,34)。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让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了大批传统式样的住宅,优美的古老传统房屋和家具——即是我们在华美协进社“古承今袭:中国民间生活方式 ”(2001年1月到6月举办)的展览和本书诸多文章中所看到的——正在迅速地消失。但事实上,它们并没有“死亡”。这是属实的情况,即使有人说,“中国人对于传统住宅的消失似乎无动于衷,他们把传统住宅的拆除,以及传统文化的全面瓦解都当做‘现代化’,也许可说是不幸但也是必然的代价”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此种说法在多大程度(Knapp 2000,332)上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

这确实是“家,家居,家庭──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研讨会上大多数论文作者所关注的话题。不幸的是,数百年来世界各地,人类历史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和遗址遭到不断的破坏。近年发生的最令人震惊的一起破坏事件是,两座巨大的阿富汗巴米扬佛像,分别高达175英尺和120英尺,遭到了毁坏。除此以外,随着伊拉克战争,中东物质文明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杰出的中东历史学家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曾经论述到中东地区历经从希腊化、罗马化、基督教化,到伊斯兰化的一系列巨变,中东古文明在这过程中走向 “被抛弃,被遗忘,甚至被埋葬”(1996)。相形之下,远东古文明在上千年的存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它文化的自我意识。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过去的二百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动荡,对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了极大的摧毁。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有十九世纪中期实行“焦土政策”的太平天国起义和1966到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破坏的各种建筑物包括宏伟的和一般的民居、寺庙、宗祠、城墙和佛塔等等。

中国华北地区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的大佛像在风格上与巴米扬的巨佛相似。当我们思考它们的文化价值,就知道这不单是我国古文明的遗迹。譬如,建立于六世纪的龙门石窟中的碑铭乃是我国近代文艺复兴基础的书法碑文的范例。从十九世纪持续至今的中国文艺复兴,与 “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为中国人” 主题有一定的关系。它还引起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我们要做“怎么样”的中国人?

在十九世纪末期,面对西方军事侵略和工商力量的进犯,清廷的衰落终使国人意识到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西方科学知识和学问经由中国南方通商口岸传入,扩大了中国人精神文化思想的领域。正是南方人在龙门石窟的碑文上发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黄河盆地。例如,粤人康有为(1858-1927)是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古代中国文字的统一对我国文化特性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有关键性的作用(康有为1936,1-4)。他特别提到,在中国书法由古代抄写体向现代标准楷书字体发展的过程中,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的纪念性碑文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康有为把现代社会的疾患看做是精神、文化和政治上的危机,他认为书法的改革和政治、社会的改革同样关键。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