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永远的童心(1)

生于1960年代。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

“鞠萍姐姐”的名字随着她主持的中央电视台的幼儿栏目《七巧板》,深入千家万户。“鞠萍姐姐”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全国亿万小观众的喜爱。除主持节目外,鞠萍还举办过“鞠萍儿童歌曲演唱会”,并将全部收入捐给中国儿童少年电视奖励基金。现在,鞠萍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是,忙碌的工作让她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儿子。当有人问她:“以后不能做鞠萍姐姐时,你将做什么?”鞠萍笑着说:“我是学幼儿教育的,做少儿节目也有二十几年了,我觉得这份工作很适合我,它让我永远有颗天真的童心、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的耐心。将来当不了鞠萍姐姐,我就当鞠萍阿姨、鞠萍奶奶。”

自由的童年最开心

我三岁的时候跟家人去了河南的“五七干校”,从1969年到1972年,共三年。那段时光感觉特别好,也不用跟父母说,伙伴叫两声就走出去玩,也没什么事。因为孩子一多,家长就管不过来了,也不会特别重视你。你该干嘛就干嘛去,到点就回来,没有手机没有传呼机,也都找得着。比如说5点回来,那就一定会回来,也用不着到处找。那时候的孩子好像更多地接近自然,可以疯玩疯跑。

当然,小孩之间有时也闹些不愉快。在‘干校’的时候,有次跟小伙伴生气,一气之下我还把人家的鞋子踢到河沟里去了。还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就是上山采桑葚。我们那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帽子也是妈妈织的。有时候玩疯了,帽子玩丢了,回来就会挨打。不过这种事情小孩子忘得最快了,小朋友一来招呼,又高兴地跑出去玩了。

回北京后我们住的是筒子楼。朝南的房间我爸妈住,我跟哥哥住另一边。后来生活慢慢变好,搬了好几次家,就变成了单元房。住筒子楼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块儿玩游戏。一住进单元房,好像就不怎么出来了。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房间里头,找人玩,你还得敲人家的门。所以,至今我都很怀念童年的时候在院子里一呼百应,走走来来的时光,觉得特别开心。

我小的时候玩具市场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我们最常玩的玩具是橡皮筋。另外,住在筒子楼里时,小伙伴吃完饭以后,一定要在楼下玩闯三关的游戏,还有拽包、羊拐等。我觉得相比今天来说,当时的幸福感表现在,家长不是那么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因为那时候家里可能都是两三个孩子,大人照顾不过来,他就不能老盯着你,说你学习怎么怎么样。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

幸福的感觉不一定是物质的

也许是在‘干校’那段时间疯玩疯跑惯了,在学校里,我也十分喜欢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印象深刻的有那种象征性的长跑,今年跑到“延安”,明年跑到“井冈山”。然后都会有一个纪念性像章,我就觉得这是特别高兴的事情。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我都会代表学校在颐和园跳舞,迎接各国来宾。一说来了什么团,我们就开始跳“美丽花朵”什么的,一跳就跳一天,都是自己带饭。那时候我爸爸、妈妈会五点钟起来给我烙饼。我打小就爱吃这种农家烙饼,把咸菜或者酱豆腐夹中间。那一天下来感觉非常美好。

说到吃的,我们小时候的零食没法和现在的比,种类很少,家长能买得起的更少。我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吃的一种点心叫江米条,很硬,咬起来嘎吱嘎吱响,泡在水里倒是能软。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喂我吃过这个,拿水泡了以后变成糊糊喝。当年的孩子没有现在那么多营养品,那时候江米条就是很奢侈的儿童食品了。还有就是爆米花。崩爆米花特别便宜,用那么一小碗米,能崩一大盆回来。你喜欢甜一点的,可以往里面放点儿糖。那时候大多是放糖精,老板放得还特别少,算计着呢!崩那么一锅,才搁一两粒糖精进去,但是它甜味很浓。我们都觉得很奇怪,这甜味怎么能散到每一粒米上,觉得很有趣。

总的来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比现在的小孩子艰苦得多,条件也差得多,但是更自由,也更容易满足,感觉生活的幸福感更强一些。

用蚊帐做舞台

小时候可能爱好文艺吧,学校里那些文艺活动我都会参加。比如说那时候学校举行京剧汇演,我就演《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管一个男同学叫爹。那时候服装都自己弄,就是一件羊皮袄、一条纱巾。《智取威虎山》的电影看了很多遍,都数不清次数了,台词、唱腔都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也没有别的可以看,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动画片,所以反反复复地看样板戏,也就自然迷上了。以至于今天还能够信手拈来,唱上几句。最熟的是《沙家浜》的唱段,我挺在行的,也算童子功吧。小时候打基础是很重要的,它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培养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的原因,其实出发点都很好。小时候记忆力、学习技能以及兴趣对今后的成长影响很大。小时候的学习可以改变你的性格,塑造全方面的才能。

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跳舞。在河南的“干校”时,那时候有蚊帐,蚊帐旁边有两个钩把它分开。我想象力也丰富,就觉得它特别像个舞台。3~6岁的时候,经常把蚊帐搭成舞台给邻居们唱歌、跳舞。

后来我这个舞蹈的梦想,被海政歌舞团的一个教练给毙了。当时,我去看他们排练,然后看他们更衣室里每个小洞里都放了一双芭蕾鞋。当时我确实动了一个不太好的心思,我想偷双回家,后来想他们是不是有数,就没偷。喜欢芭蕾舞是因为看《红色娘子军》,觉得电影里的人物脚尖一立是那么好看,就想拿双芭蕾舞鞋回家自己穿穿看,是怎么立起来的。后来我的婶婶跟他们教练说,我们家有个侄女,你们看看怎么样。人家毫不留情地跟我说,脚不直而且太硬。我当时很难受,我的跳舞梦想实现不了了,后来才去唱的歌。

为小朋友做主持

1976年我参加了少年广播合唱团。我当小团长,又好指挥又好张罗。很巧陈铎老师那时候在剧团。他一看,哎,这个女孩子不错。后来,电视台导演就把我调去了。当时我中专毕业已经在幼儿师范学校留校当老师了。

我到了电视台以后,正好碰上改革开放,电视刚刚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七巧板》是1985年“六一”推出的周播节目,等于小朋友每个礼拜才能看到一期。当时节目收视率高达36%,以后再没有那么高了。我至今保留着1986年我们收视率的表格。从每周一期的《七巧板》到每天都有的《大风车》,到后来第七套里面4个小时的少儿节目,再到如今的少儿频道。就这样一直走下来。

做《七巧板》的时候,五六个导演围绕我一个人做节目。比如说这期是音乐节目,就带着小朋友到外头去写生,听音乐;然后又一个导演说咱们做个唱歌的节目,我就弹钢琴,教小朋友学唱当时的歌曲;然后又做一个带小朋友做游戏的节目。比如,教电视机前的小朋友折纸、叠手绢。当时很多折纸都是幼儿园老师他们自己做,然后教会我的。所以说幕后很多人为你付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教会的。但是观众一看,这个主持人真了不得,又会这个又会那个。其实,人哪有什么都会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