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在新年里常常有一些小贩来卖画片。这些画的内容有的是国家大事,有的则是戏中情节。但不管内容如何,相对封闭的蒋村凭借这些渠道获知一些外部知识和信息,知道一些迟到的国内外大事,更使那些孩子通过图片获得欢乐以及对知识的兴趣。
大约在1899年春节,宁静的蒋村又迎来这些小商贩。他们这次带来的图画中有一套五彩图,这套五彩图描绘的是刚刚结束的甲午战争故事。其中一张画面上是渤海上的海战场面,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军舰已被几罐装满火药的大瓦罐击中起火,军舰正在下沉。图中还画着几百个同样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这种瓦罐就是当时中国老百姓使用的夜壶。另一幅画则画着一群带着镣铐的日本俘虏,有的被关在笼子里。从这些图画中,中国人很容易感到中国军队在与日本军队的冲突中打了一个大胜仗,而且中国没有使用什么尖端武器,一只只普普通通的尿壶就可以制服日本的军舰。当然,图画中所宣扬的胜利只是纸上的胜利,只是中国人的想象和期待,事实上,中国在那场战争中一触即溃,节节败退,三十年倾举国之力建设的北洋海军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逐渐下沉的军舰是中国的,而并不是日本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大清两百年来的奇耻大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甲午战争却实在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在这之后,中国的国门已无法再关闭,西洋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和生活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比这之前的几十年更加巨大。中国终于从先前30年洋务新政的“改革”走向“改制”,寻求重建国家新体制;中国也从先前30年洋务新政有限度的“开放”走向“放开”,近代西方一切好的东西坏的东西都随着西方资本在甲午战争后大规模向中国投入而传入中国。
即便是在偏僻且封闭的蒋村,西方洋货也在甲午战争后潮水般的涌入,人们已开始使用时钟、洋火、洋油等舶来品,乡下人一直利用刀片敲击火石而取火的方法忽然被人们从上海带来的几盒火柴所取代,简洁、方便、干净、安全,大人对火柴的使用非常高兴,孩子们更是很开心,在黑暗的角落里,手上的火柴轻轻一擦,立马可以发出萤火虫一样的光亮。只是火柴在那时叫“自来火”,因为一擦就着;又因为它来自西方,来自外洋,所以乡间百姓更习惯叫它“洋火”。
对于中国乡村社会而言,时间原本并没有多么重要。因为在乡村,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对于庄稼来说,早几个小时,晚几个小时,又有什么问题呢?乡下人计算时间是以月和天为计算单位,并不以时或分作为单元。火柴,其实也是奢侈品,用打火镰与火石又有什么不好呢?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语言说,不仅环保,而且有品味有情趣。至于煤油,则另当别论。煤油灯可以把黑暗照得像白天一样,这与菜油灯的昏暗灯光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美孚洋行的“洋油”将中国带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中国人在不经意间出于好奇购买洋火、洋油、洋布、洋胰子(肥皂)等一切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既然洋火、洋油、洋布、洋胰子都成了生活必需品,那么取代信差的电报以及取代舢板和帆船的大洋船又何尝不是生活必需品呢?依此类推,西洋传入的许多东西越来越成为中国人不可须臾离开的必需品。
生活细节决定国家发展走向,很少有人能够在整体上发现这些细枝末节对中国巨变的重要性。当乡间民众毫不在意地玩着洋火,享受洋胰子的清香,穿着比土布舒适不知多少倍的洋布衣服,在洋油灯的照耀下看书、玩耍的时候,谁也想不到这是在玩火:这点星星之火终于使全中国烈焰烛天。洋火和洋油只是火山爆发前的迹象,这个“火山”爆发以后,先是破坏了蒋村以及其他村庄的和平和安宁,最后终于震撼了全中国。
西洋传教士以出世精神不畏艰难险阻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冒着瘴疠瘟疫,甚至生命危险,遍历穷乡僻壤,传播福音,去拯救不相信上帝的中国人的灵魂。他们足迹所至,随身携带的洋油、洋火、洋布、洋胰子、钟表等也在无意中传到内地,引起中国人的兴趣,有效开阔了中国老百姓的眼界,激起中国人对物质文明的向往。中国人对这些物质文明的向往与期待远远高于传教士费尽口舌都没有说清楚的福音,传教士成了西方国家市场开拓中贡献最大的一群人。
西洋物质文明的冲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宁静的中国乡村社会必将在西洋物质文明的冲击下走向解体。
一个秋天的下午,蒋梦麟正在田野里追逐游戏,他忽然听到一阵紧急狂骤的锣声。敲锣的人一面狂奔着,一面高喊堤塘已经冲塌了,洪水正在向村中漫过来。蒋梦麟拼命跑回家里,并把消息告诉路上碰到的一切人。
大家马上忙做一团,赶快准备好船只、木盆以及一切可以漂浮的东西,以便应付即将到来的灾难。有的人决定到大树上去暂时避难。第二天早晨,洪水已经冲到蒋家大门,水头像巨蟒一样奔进院子。到了中午,小孩子已经坐上木盆,在大厅里划来划去了。
堤塘的缺口终于被村民用沙包堵住了,江水不再泛滥。洪水在蒋村以及周围几个村庄停留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慢慢退到低洼地,最后随江河汇入大海,同时也卷走了老百姓的所有稻作。蒋村村民即便不是一贫如洗,也在洪水的摧残下所剩不多。
洪水过后大约一个星期,一只大船在傍晚时分载着许多人向蒋村划了过来。这只船在蒋梦麟家门口停下,然后从船上下来许多人,他们不顾一切地向包括蒋梦麟家在内的所有的居民进行威胁,并不断地高喊“我们肚子饿,我们要借粮”。领头的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他带着人搜索了各家粮仓,但是他们并没有马上搬走,他们要“借”,而不是抢。
村民们在他们上岸的一刹那都藏了起来,大门紧闭,害怕极了。但他们听到看到这些情形后开始放心。最后,在一位农民的调解下,他们“借”走了许多粮食。这是随后发生一连串骚乱变乱事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