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呕心沥血: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20)

10月初,董作宾返回安阳小屯村,工作17天,共发掘出古器物l0余种,甲骨百余片。试掘的成功增强了傅斯年大规模发掘殷墟的信心,他当即写工作报告给中央研究院,要求组织人员对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报告中说:

安阳之殷故墟,于三十年前发现所谓龟甲文字者,此种材料,至海宁王国维先生手中,成极重大之发明。但古学知识,不仅在于文字,无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地下情形之知识,乃为近代考古学所最要求者。若仅为求得文字而从事发掘,所得者一,所损者千矣. .此次初步试探,指示吾人向何处工作,及地下所含无限知识,实不在文字也。[1]

中央研究院接到报告后,即表示同意派考古组去安阳发掘。傅斯年乃抓紧时间筹措资金,购置发掘器具,聘请工作人员。董作宾于古文字方面造诣颇深,但田野考古非其所长,时逢在美国攻读考古学多年且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李济留学归来,董作宾自谦难以担当领导大规模地下发掘之重任,而属意于李济。傅斯年聘李济为考古组主任,负责领导组织发掘,董作宾亦偕同前往,襄成其事。

1929年3月,李济、董作宾领导的殷墟大规模考古发掘全面展开。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殷墟附近的洹上村一带开挖3处,掘得甲骨680片,古器物、兽骨、陶片出土甚多。同时绘制了详细的发掘图,记下了地下文物的出土位置及地层分布情况。

当时河南局势动荡,土匪活动猖獗,李济等将发掘所得一部分藏于当地两所中学里,一部分送到北平史语所内进行研究整理。那时候,一般人根本不知道科学考古的重要意义,把史语所的考古发掘和投机商人、盗墓者的“挖宝”行为同等看待。一般学人对科学考古工作的程序也不甚了了,以为李济他们将挖掘的东西带回北平是想攫为己有。河南省图书馆和当时被人称为“新城隍庙”的河南省民族博物院的某些人,打着保护地方文物的旗号,散发传单,攻击傅斯年“既无学识,又无计划”,鼓动地方政府,阻挠史语所的考古发掘。是年秋,李济、董作宾领导的发掘活动受阻。10月下旬,二人由安阳返回北平,向傅斯年报告了上述情况。

傅斯年了解详情后,急速赶往南京,向中央研究院及有关当局作了汇报解释,而后直奔河南,于11月24日抵达开封。他利用官方交涉、私人晤谈、公开演讲等方式,宣传科学考古知识,说明史语所的考古发掘,旨在促进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的发展,而发掘出的古器物运回北平,是为研究之需要,因为所掘古物等必经研究后方可陈列,一俟研究完毕,即于首都和本地展览,以供参观和学术研究之用。同时他诚恳表示,历史语言研究所愿借此发掘之机,为河南省培植考古人才,帮助河南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

[1]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