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在声声警报中主持王利器的入学考试,更堪称学林佳话。王利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风俗通义校注》,在国民党政府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会考中,该论文得了满分。听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在重庆招生,他急忙前去应考。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本科合办,研究所则仍由各校自行办理。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由傅斯年担任所长。由于王利器住在僻远的山区,等赶到重庆时已误了考期。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傅斯年。傅斯年看了他的《风俗通义校注》后,决定对他单独进行考试,首场考试科目是英语。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敌机时常轰炸重庆。一场英语没考完,警报就响了7次,他们也往防空洞中跑了7次。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傅斯年告诉王利器,“你明天回江津去吧,敌机滥炸重庆,很危险,不要考了。我告诉你,你早就取了,还准备给你中英庚款奖学金。你去昆明,还是去李庄?由你选择。昆明有老师,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那里,有书读。”王利器选择了李庄,直接跟随傅斯年作研究生。[1]后来王利器也成为知名的文史专家。
傅斯年提出历史学、语言学“断不以国别成逻辑的分别,不过因地域的方便成分工”,主张“建立科学的东方学”[2],同时他强调引进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所以他在选拔人才、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十分注重考察他们的外语水平。前面提到王利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场便是英语。另据杨志玖先生回忆说,他在1939年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的时候,傅斯年“亲自主持了一些口试,并检阅每个人的英文试卷。”事后还特别对杨说“你的英文还可以。”[3]
傅斯年为史语所制定出一个总体的研究方向,但对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说,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学术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此傅斯年从不强行干涉。李方桂留学回国后进入了史语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崭新的留学生”。对于这样一个青年学者,傅斯年也是放开手脚,让他自由发展。李方桂后来回忆说:我想做什么事情,傅先生从来不曾回拒过,只要我想做些什么研究,他无不赞成,这也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往往办事的人总是要你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你所要做的事情。从这两件事看,一是他能认识人,二是他能让你做你想要做的事,这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1]
[1] 王利器:《六同求学前后——回忆导师傅孟真先生》,载《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62页。
[3] 杨志玖:《回忆傅斯年先生》,载《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1] 李方桂:《让你做你想要做的事》,《傅孟真传记资料》(一),(台)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