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神如何选择股票(3)

2.大巧若拙谨防入错行——行业分析

自从这位道士支起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这个炼金炉子,购买股票就成了一件永不停息的日常性工作。那么,他购买股票的条件是什么呢?在奥马哈小镇每年的朝圣会上,巴菲特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它的那几个条件:规模巨大、持续稳定获利、高股东报酬率、具备管理阶层、不涉及太多高科技、价格合理。

中国有句古话:男怕入错行。在当代的中国,这句话也依然是行得通的。投资之所以要分成不同的行业来分别筛选,是因为各个行业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各不相同,其各自的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盈利能力也各不相同。有的属于朝阳行业,其平均的盈利能力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有的属于夕阳行业,其平均盈利能力较低,发展前景有限;有的属于成熟行业,也称为传统行业,其平均盈利能力大体不变,收益比较稳定。因此,各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处于特定生命周期上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性质各不相同、组织结构各异,经营方式和盈利能力也差别较大,因而股票的内在价值也就各不相同,其平均盈利能力也就需要有不同的基准,也就是说,行业的平均利润是各不相同的。选错了行业,风险可能会大到自己承担不起。巴菲特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扛着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银子去入行的。

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念是金融投资专业,在纽约时对导师格雷厄姆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非常感兴趣,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研究,毕业之后又在他父亲的保险经纪公司当过两年的市场推销员,因而他对保险行业有深刻了解。

当“小巴”还是报童的时候,他就对投递辖区内《华盛顿邮报》的路线细节了如指掌。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时,他还兼任营业部主任为《林肯》杂志社组织推销,跑遍了附近六个村的市场。后来,他的公司又收购并经营《水牛城新闻晚报》,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实际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对于他后来大比例参股投资《华盛顿邮报》,对于他慧眼识金并巨额挺进美国广播公司,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巴菲特注重选择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在于相对来说已经发展进入成熟期,经营业绩比较稳定,盈利能力具有持续性;而且,其市场份额能够随着总体经济规模和人们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最典型的当数可口可乐和宝洁公司。可口可乐虽然是很普通的日常软饮料之一,但它也很不平常,不仅知名度非常高,而且占据了行业龙头。它的市场份额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不断上升,盈利能力也相对比较稳定,属于经久不衰的那种行业。宝洁公司是世界最著名的洗涤剂和化妆品生产厂家,这个行业的成长同样较为稳定,利润相当可观。这些传统行业给巴菲特带来了稳定的股利回报和持续的股票价格上升,使得他的价值投资获得空前的成功。

然而,巴菲特并不贪心,他对于高科技、互联网的泡沫却避而远之,即使是戴尔、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优秀公司也没有介入。巴菲特认为科技类企业最大的难点在于现金流的估算。他在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1998年的股东年会上说:“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通过投资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我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怎样。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发展,但我不会成为这个国家这类企业的行家,第100位、1000位、10000位专家也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表面上看,这让巴菲特失去了很多机会,但这也使得他能够在新经济泡沫破灭之时幸免于难,不但能逃过灭顶之灾,还能脱颖而出并成为世界首富。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行业时,特别看中这些行业是否具有特许经营权价值,其特许权是否具有持久性。

金融保险和报纸媒体行业都是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特许才能成立的,因而是由政府创造的竞争优势。政府赋予的特权是最明显的行业壁垒,如许可证、专利权、商标,或者其他将潜在的竞争者拒于安全距离之外的保护措施,因而一般情况下都能使得这些行业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即使这些行业壁垒日益降低,业内竞争日趋加剧,所有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和政府颁布的特许经营权也不可能全部都消失。

巴菲特认为特许经营权价值是净资产价值超过重置成本的价值,这是他的创见,也是对现代投资理论的杰出贡献。他自己在投资股票的时候,就把目标锁定在那些虽然卖价为账面资产价值好几倍,但本身仍然具有无法比拟的特许经营权优势的企业上。因为,这类行业的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特权(垄断)优势,拥有超额的权益收益率以及相对少的资金投入,并且具有比较容易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些听起来好像跟母亲做水果沙拉一样简单,但要真正发现并买下这些行业的优秀公司并非易事,巴菲特认为这个过程就像要捕捉一群稀有而又敏捷的大象一般。

具体来说,巴菲特利用宏观因素选股成功而经典的案例主要有:1976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1990年和1992年收购富国银行和2003年收购中国石油。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巴菲特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过程及其收益。

巴菲特因为格雷厄姆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50%股份而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巴菲特看来,公司主要特色在于:第一,公司的客户是政府雇员,尽管汽车事故比较频繁,但政府雇员作为一个整体,驾驶汽车出事的概率要比其他人低得多。第二,公司的产品直接通过邮寄直销而不通过保险代理商,这样可节省保险费的10%~25%。早在1951年,巴菲特就开始接触和认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公司副总裁——罗里莫·大卫给巴菲特留下了深刻印象。巴菲特1951年分四次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总共持有350 股,成本为10282美元,这笔钱占了巴菲特当时身家的50%以上。1952年,巴菲特以15259美元出清。但这笔看似赚钱的投资却让巴菲特后来深深后悔,因为20年后他所卖的股票价值1300万美元。

整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并积累了经营保险业的丰富经验。70年代初期,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董事长大卫退休后不久,继任的管理阶层犯了一连串严重的错误,他们低估了保险理赔的成本,使得公司对外销售保单的订价过低,此举导致公司几乎面临倒闭的命运。所幸后来由于杰克·拜伦在1976年接手公司,并采取紧急的补救措施后,才使得公司幸免于难。但此时,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从1972年的历史最高点每股61美元跌到1976年的每股2美元。就在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在1976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该公司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了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在往后的15年内,巴菲特并没有再增持股份,不过由于公司不断地回购股份,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到了1995年,巴菲特同意以23亿美元买下该公司另一半的股份。而在1951年,该公司的总市值不过只有700万美元。巴菲特天价收购的原因在于该公司具有相当优秀的核心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保险部门营运的托尼和专门负责投资部门营运的辛普森。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给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特别是在1996年被巴菲特全面收购时,该公司获取的保费是29亿美元,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9亿美元,该公司的2002年税前承保利润达4.16亿美元,几乎是2001年2.21亿美元的两倍。比较有意思的是,该公司的保险直销因特网业务前景也看好,新业务2002年增长了7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