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过不下去了(9)

 

7.  资本永无眠

奥巴马和华尔街的对抗依旧在继续。

金融危机这场烧在美国后院的大火至今没有完全熄灭,美国的老百姓依旧过着勒紧裤腰带吃饭的日子。那么银行方面呢?他们在金融危机中的得失如何?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美国最大的五个投资银行现在过得是否还好。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有五大投行: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金融危机之后,只剩下了两个。其中贝尔斯登卖给了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卖给了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则破产倒闭了。

毫无疑问,在这一轮的洗牌中,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国银行等几个公司成了大赢家,灭了几个竞争对手。尤其是雷曼兄弟,长期以来被视为高盛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雷曼快挺不住的时候,包括巴克莱(Barclays)银行在内的几个大财团都想接手雷曼。但是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却反对这样做,认为雷曼兄弟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老在那做垂死挣扎只会拖累美国股市大盘,而且死一个雷曼兄弟没啥大不了的,不会影响到“美国金融体系以及美国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正是在保尔森的强压下,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帝国最终倒下。

而保尔森在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前担任高盛银行的总裁,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保尔森在高盛干了32年,跟雷曼也有不少积怨。因此不少人觉得是这分明是高盛银行的代言人保尔森杀死了雷曼兄弟。

相比之下,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挺不住被卖掉的时候,保尔森就没啥太大意见。

雷曼命苦,在2008年9月破产了,但是再苦也不能苦高管。几个月后,被评为美国年度最烂CEO的雷曼的总裁理查德·福尔德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叫Matrix Advisor的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继续在华尔街赚大钱。

而被卖掉的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只是改名换姓换了个东家,肉体依旧存在。高管的名声受到了影响,但是地位和收入还是依旧。其中贝尔斯登的CEO阿兰·施瓦兹之后去了自己的母校杜克大学①当了校董;美林证券的CEO斯坦利·奥尼尔在次贷危机期间被轰下台,但是很快就成为全球第三大铝材生产商Alcoa的董事会成员。

至于剩下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熬过了当时的这一劫,很快又神气活现了。高盛的股价从2008年年初的200点跳水至2008年年底的五十几点,之后立马又反弹了,2009年年中又回到了180、190点。摩根士丹利也是如此,股价很快达到金融危机低点时候的三倍。

在这个过程中,谁倒霉了?无非是两个群体,一个是不幸被裁员而难以再就业的美国劳动人民,哪怕是前金融机构的员工;另一个群体是在美国危机期间亏本的小股民和断供的房奴。在这两个人群中,前者依赖于大公司为其提供工作,还有依附在工作之上的工资收入和安全感,没有这些大公司,他们的生活可能不会这么好过,这个世界也可能不会这么多姿多彩,所以不少美国人一边痛恨大公司,一边却挤破头想进大公司工作。而后者则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存在,实现他们的各种物质的欲望,比如在他们没钱的时候可以通过贷款提早买房,比如在他们有钱的时候可以通过炒股“快速致富”,对于物质的贪婪和享受同样是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中——即便大银行比我们要贪婪无数倍。

不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这个时候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已经无法脱离这些大企业及其背后的大资本集团。这些资本集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笼络我们每一个人,并且盘踞在这个社会之上。这个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扯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因此我们每个人既痛恨他们,为他们的倒闭而欢呼;却又依赖他们,时时离不开他们。这些庞大资本集团实际上将公众的利益与他们捆绑在一起,形成“大而不倒”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