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惣”的发展与室町幕府的矛盾
后醍醐帝的亲政及其失败
镰仓陷落后,后醍醐天皇立即回京都执掌政权,很快地在10月就设置了政权机关,即在天皇亲政下议国事的“记录所”与裁决有关领地诉讼的“杂诉决断所”,以及卫戍京都的“武者所”。地方上仍沿用过去的“国司”与“守护”制,并任命为天皇信任的贵族与武士任“国司”与“守护”。翌年即公元1334年,因改年号为建武,因此学校教科书等把这一天皇政治的复活称为“建武中兴”。
但,所谓“中兴”,只不过是皇室史上的暂时现象。天皇政治与封建制发展这一历史大势是反其道而行的。而其“论功行赏”也是极不公平的。它在当地没收了武士的领地与恢复皇族与贵族对庄园的统治等,不仅使武士们失望,而且掌握政权不到一年就着手营造皇宫(“内里”)。为此,又课征重税与印刷纸币强行流通等对群众的掠夺较之以前更为残酷。群众的希望落空,对朝廷比对旧幕府更为不满。皇室中兴的政治,还不到一年就暴露了难于掩盖的破绽。当时在京都的二条河原出现的传单就说,“近来京城流行的是:夜里捕人、强盗、假诏书、囚犯、快马、虚惊”,云云。
胸怀大志的足利尊氏,对这一形势并未视而不见。他以下野国的足利为据点,兼任两国的守护官,又是在遍及13个国拥有地头权利的大领主。当他受命镰仓幕府为镇压叛乱进京时,他已经期望取代北条氏统治天下。在进京之前,已暗中与各国武士取得了联系。足利尊氏占领六波罗后,立即设“奉行所”(相当镰仓幕府的“侍所”),邀陆续进京的武士参加他的队伍。不久,便与朝廷新设的以新田义贞为长官的“武者所”隐然相对立了。
不久,足利尊氏举兵的机会来到了。公元1335年(建武二年)7月,北条氏的残党攻进镰仓,扼守该地的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败退。8月足利尊氏任征东将军,收复镰仓后,却盘踞原地,对京都朝廷举起了反旗。足利直义也返回镰仓,为讨伐执掌朝廷军权的新田义贞,兄弟二人进攻了京都。公元1336年元月,占领了京都。但足利尊氏兄弟随后又被北畠显家、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们逐出京都,逃至九州。在该地得到少贰、大友和岛津等人的援助,又重率大军进攻京都。于是这又成了波及全国的大乱。
这次支持天皇的武士就少了。新田义贞虽是忠于天皇的豪族,但一般说来却不很干练。由于“地侍”们也对天皇政治失望,所以楠木正成也无法像原来那样号召畿内的“地侍”,开展坚韧不拔的游击战了。5月,足利尊氏于兵库的湊川大破新田义贞与楠木正成的军队,击毙楠木正成,进入了京都。后醍醐天皇企图再举,遂降于足利尊氏。甚至像天皇亲信、头号理论家北畠亲房在阐述皇位神圣以及大觉寺系统的正统性的《神皇正统记》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君主是要尊崇的,但一人欢乐,万民痛苦之事是天下不容,神不佑,施政的良否,牵涉到皇家时运的顺逆,此事应记牢。”建武的反动政治,还不足3年就失败了,这是理所当然的。
足利尊氏开设幕府与南北朝的斗争
足利尊氏立即拥立持明院系统的光明天皇。11月,又效法镰仓幕府的《贞永式目》,制定了《建武式目》17条,并在京都开设幕府。该幕府以元弘之乱以来跟随足利尊氏立战功最多的高师直(?—1351年)为“执事”,他的权势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