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官方的多项调查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主要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占1/4多;全市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
“现在企业的困难远远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这是当地多位企业家和官员的共同评价。“每个人都很紧张,苦苦撑着,咬紧牙顶住。” 温州龙湾区的皮革制造商刘秋同形容说。
为何上述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再现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温州企业是以外贸加工为生存依赖的企业群体,一旦国际经济再次陷入危机,外贸订单急剧减少,温州企业就被迫减产、停产、关门。另外,“金融危机后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迅速上涨、人力成本提升,再加上中国近年银根紧缩,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度上升”,温州企业在这多重压力之下,难有喘息的机会,被迫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国际、国内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温州企业要想走出这场困局,只有调整产业结构,从完全依赖出口,转型成为部分依赖出口、做好国内市场,从纯粹依赖加工订单转型成为以加工订单为辅,自主创立品牌为主的品牌运营型企业。
虽然危机接踵而至,问题层出不穷,但大部分温州人仍然以乐观的精神面对困难。面对危机,温州人依然很淡定。
一位温州老板平静却也无奈地说:“如果说这次金融波动是危机,那么什么时候没有危机呢?正如‘在鱼的眼里没有水灾,在骆驼的心里不会有旱灾’一样,对于一直身处各种危机中的温州人来说也无所谓危机。”
“相比于改革开放前夕,做生意赚钱还要经常面对坐牢杀头的威胁,金融危机不过是市场的波动,正常得很,有什么好惊慌的。问题来了想办法解决就是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与以往遇到的困难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拥有财富、人脉资源以及经验,比起当年创业时只有一张嘴两只手来讲,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温州困局,不仅是温州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所有企业都将面临的难题,只不过是温州提前赶上而已。
经营之困:经营模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毫无疑问,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活跃的先锋,是市场化进程中的草根力量,拥有20年来最脍炙人口的财富增长故事。温州人的财富和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全球闻名。然而,近年来温州企业的经营模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越来越薄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利润率低
由于温州人创业起点低,最早创业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并且都是以加工出口为主要业务。因此,温州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竞争战略,其企业规模的增长,主要靠“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来竞争。温州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产品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如果外部环境一恶化,利润空间立即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在温州,像打火机、制鞋等行业很多企业处于没有利润,或者是微利状况,比如原来有5%、8%或者10%的利润,现在可能只有1%。特别是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求生存的状况。它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
金融危机期间,记者在采访温州平阳县的奥光印刷器材有限公司的时候,企业两条生产线只有一条开工,工人半工半休。“真没想到市场变得这么快。就在上半年,我们的生意还是好好的。9月以后,就一个海外订单都没有了。去年公司外销挣了500多万美元,公司还投入2000多万元上了一条新的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洪水远忧心忡忡地说。
洪水远今年51岁,已在用于印刷的PS版产品领域摔打了近10年。现在的市场景况,他从未碰到过。“我们的外销基本占了产值的一半,现在外销突然消失了,都是金融危机闹的。尽管我们的产品由原来的每平方米3.5美元下降到3.1美元,但对方还是不要。”洪水远说。
而外贸订单直线下降,据统计当年平均外贸订单约减少30%;在金融危机下,原来讲诚信的商家,现在也变得困难重重。外商违约现象严重,爽约率10%;外商“逃账”、“赖账”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货款无法收回,约200亿元货款被拖欠;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外商转嫁危机。
业务量急剧减少,业务利润下降,回款困难,但温州的生产要素(土地、水、电)成本却不降反涨,现在的温州工业用地费用已达每亩200万元以上,导致用地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上述种种情况表明,温州企业的利润肯定面临大幅度缩水。
2.低附加值是温企升级的困境
温州人从“小”起步,把“小”做“大”。温州企业就是从经营一颗纽扣、一枚徽章、一个开关开始的,凭着温州人的勤奋、务实精神和温州人的销售能力,把市场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商业成就。
“小产品,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温州人,但也让温州人逐渐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小产品”的附加值低。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家庭工业,服装、制鞋、制革、打火机、眼镜、汽摩配、阀门等,已成为温州产业的代名词。但这种先天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型产业成为了温州民企的产业升级障碍。
温州制笔行业始于1984年的家庭作坊,当时仅生产水彩笔。2000年,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总产值近10亿元,占全国制笔业产值的1/3;年产各类笔65亿支,品种有水彩笔、自动铅笔、圆珠笔、自来水笔等四大类100多种,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制笔基地。
虽然温州制笔行业的产品质量已开始接近韩国、中国台湾同类产品的水平,但由于目前产品开发以样品仿制为主,且关键部件如笔尖等依赖从国外进口,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是温州制笔行业创品牌的一大制约。
虽然,温州众多企业如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康奈、奥康等企业集团早已完成了产业升级,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产业状态,成为了急需转型升级的老大难。由于长期在低廉的劳动力、较低的土地成本、政府的优惠政策、银行的优惠贷款等方面得到支持,温州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起来的温州企业还是寄希望于上述“利好条件”,于是更多的温州商人把精力集中在到处寻找更优惠的政策上,很少去关注核心技术的培养与创造。这导致众多企业在核心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毫无提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温州企业仍然在寻求政策利好,把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生存之路。但是,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低成本远不能打造温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温州持续走低成本、低附加值的路线,那么企业离死掉只是几步之遥。从低端到高端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消费品牌为中心创新商业模式是促进温州产业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