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解密国外教育(1)

爱孩子和教育孩子本应该是一码事,但中国人却把爱和教育当成两码事,将二者隔离开来,中国人对孩子爱得无以复加,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长大;中国人理解的教育就是“分数”、“大学”、“硕士”、“博士”、“清闲高薪的职业”……中国人总是把教育结果当成过程,而忽视过程中对孩子良好品格、习惯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只能收获苦果!于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今天,当我们还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苦苦挣扎时,外国人早已找到了教育好孩子的良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犹太人

说到聪明,可能很多人首先都会想到犹太人。犹太民族中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巴菲特、洛克菲勒等。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人也是最多的。为什么犹太人中会有这么多杰出人物呢?为什么犹太人如此出色?让我们结合几位伟人受教育的故事,来揭开犹太人之所以优秀的秘密。

1. 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著名画家、雕塑家毕加索上学的时候非常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讲台上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地说,“去吧!去吧!”

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您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停笔,与以前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却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怎样呢?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

我们缺少的不是毕加索,而是像毕加索的父亲一样的父母。

2.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

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的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尽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并没有对巴拉尼多一分“疼爱”。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袖手旁观”,只是偶尔说上一两句表扬的话而已。巴拉尼15 岁生日那天,在吃生日蛋糕之前,父亲对巴拉尼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我们从不把你当成一个残疾的孩子看待,我们不会给你特殊的呵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呵护你一辈子,除了你自己。只有当你养成自理的习惯,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我们希望你能明白,我们也是爱你的。”

巴拉尼将父亲的这一番话永远记在了心里,从18 岁起,他开始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尽管巴拉尼后来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从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他立志学医,在探索的道路上遭遇无数次失败,但是,巴拉尼从没有灰心。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巴拉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于1914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拉尼父母的做法,在我们看来虽有些残酷,但绝对是理智的。在犹太人看来,自立是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而自强不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十分注重自立意识的培养。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富翁,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子”摩根、“新闻大王”普利策等,他们都有着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财富都给予了社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去赢得一切,而不是成为“寄生虫”。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家长,虽然大多数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是错误的,但与犹太人在培养孩子独立精神上相比,还相差甚远。

3.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犹太人重视教育,把投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他们绝不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才生更重要。”

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于1945 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样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这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哪个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到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

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当做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吗?有没有失误?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