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沟通的成败取决于父母的态度(16)

16.写张纸条传递爱

小虎书念得特别好,在同学中也很有“人缘”,只是不爱说话,和同学也不太容易交流。小虎小学毕业后,父母把他转到一所重点中学,希望他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小虎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成绩依然很好。

然而,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小虎的命运,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摩擦,老师没搞清原因,打了小虎一耳光。此后,小虎开始讨厌老师,讨厌上课,后来发展至逃课,最终不去上学了,整日在家玩电脑,生活极其不规律。

父母非常着急,不停地给小虎讲道理、讲人生,直讲得小虎暴跳如雷,把自己的屋门关了起来,不再与父母讲话。后来,父母试了多种方法与儿子沟通,依然不起作用。父母请教了许多教育专家,有专家建议他们换种沟通方式,用写纸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避免语言沟通容易产生的语气问题。父母采纳了这种方式,开始试着给儿子写纸条,沟通的内容也从学习、未来转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慢慢地,小虎打开了房门,后来,小虎有了正常的生活,再后来,小虎回到了学校,生活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沟通有方法 孩子们学习压力大,各种家教、辅导狠狠地压在他们肩上,同学间的你追我赶也让他们心生焦虑,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引导,极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成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尚会感到疲惫不堪,如果再遇到点烦心事不愿或者无处倾诉,一直“堵”在心里,都有可能落下心理疾病,何况是孩子?

所以,父母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沟通。但是,有时语言上的沟通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因语气的不同会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们也难以接受,此时,不妨换种方式,比如给孩子写纸条,说不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文字和声音有着不同的特点,声音稍纵即逝,往往“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却能克服这个弱点。而且这种方式还可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产生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父母并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后,就更不容易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给孩子写张纸条,既可以是表扬鼓励,也可以是批评教育,有理有节的书面文字与平淡无味的话语相比较,显然孩子更容易接受前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字条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表扬、批评,还可以逐渐扩展到向孩子推荐一本书、介绍一篇好文章、给孩子留下一个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对某个观点的探讨,彼此对一件事的看法和对某些问题的观点,等等,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孩子长大些后,想必也会学着给父母写点什么,这对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爱心小贴士 说到与孩子的沟通,每个父母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有的父母说,只要一讲道理孩子就烦,说什么“又是老一套”、“又来了”,不说不行,一说就烦,真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用心,有创意,沟通同样可以既简单又富有情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