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谁对着干(1)

到底谁在和谁对着干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妈妈就开始了与孩子“对着干”的历程。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手从他嘴里拿出来,不厌其烦地把刚爬出半步的孩子抱回原地,不停地阻止他自己用笨拙的手拿勺子吃饭只因为怕弄脏了地板,毫不迟疑地打断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游戏,苦口婆心地强迫孩子多吃一口饭、多睡一点觉……做这些的时候,妈妈根本没想到,孩子或许从小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他们总喜欢和我对着干呢?

吃午餐的时候,桑桑好像对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仍专心致志地在画他的画。 “你们不是答应带我去吃肯德基吗?说话不算数。”“快来吃午饭,下午带你去。”“你烧的饭有什么好吃,我要吃肯德基。”“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以前我们小时候饭都没得吃,哪里有这么好的东西吃。”“嘿,老是以前以前,现在是现在,人家都吃麦当劳、肯德基。”“真不知天高地厚,把你送到阿富汗就知道妈妈烧的饭好吃了。那里的孩子什么都没得吃,许多孩子都饿死了。”“你愿意去你去,我才不去呢!”“你还犟嘴,中饭不吃,就别想吃肯德基。”“谁稀罕!”“平时给你吃的太好了,今天不好好饿饿你,你就不知道老娘烧的饭香!”

妈妈可能不明白,肯德基这种“垃圾食品”为什么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不让他吃是为他好,他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孩子慢慢地长大,开始自己有了主见,不再是抱在手中、控制在你手中的小婴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与探索,妈妈的手指不再是他们唯一向前看的标志。

他们喜欢在去公园的路上走走停停,只因为有无数的东西吸引他们,可是妈妈会不停地催他们,因为公园更好玩,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路上。

他们不喜欢拿东西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因为这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可是妈妈要强迫他分享,因为这是一个小朋友必须具备的品质。

他们就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和人合作,可是妈妈会强行把他拉到一个小朋友面前,因为他要学会融入这个社会……妈妈希望孩子就是自己的延续,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必定带来过严的要求与管束。发现孩子喜欢游泳,马上给孩子去报个班,一天必须完成多少米的量,可是孩子只是想享受游泳的乐趣,而不是为了一天游多少个来回。听说别的孩子都学钢琴,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催着赶着让孩子去学。而如果还有其余爱好,要么是觉得没前途,要么是觉得影响学习,都给停掉,抓紧学习。孩子生活在妈妈规划的世界里,在妈妈编制的梦想里,更是在妈妈自认为正确与必需的教育里。或许,妈妈永远也不会认为,辛辛苦苦,花钱、花时间、花力气去培养孩子,还成了与孩子对着干了。

可能每个妈妈都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敏感期、叛逆期,很多妈妈也因为这一点而尽量去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原谅孩子。但是,为什么在理解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与孩子对着干的情况呢?

很多时候是妈妈期待过于急迫,甚至面子上过不去。比如分享,学会分享确实是每个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然而,孩子会有一段“他的是我的,你的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的一个时期,让孩子先尽情享用,再告诉他分享的道理,比起强行拿走,立刻分享要有更好的效果。再比如社交,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天生就善于交际,有的天生相对“慢热”,将孩子推得过急,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其实,与孩子对着干,就是逆着孩子的意思来,采取自己的理想和方便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或违背了妈妈的意思,首先的对策是惹怒他们,令他们哭、伤心、不舒服,教育他,先和他对着干,这似乎已成了潜意识的教育方法。

总是和孩子对着干,会失了孩子的志气。他们生下来,本是一张白纸,在爱的包围中,对世界充满爱与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希望。然而,妈妈不停地去逆着他们的意思,否定他们,约束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变得消极,对自己失去信心与希望,失去对这个世界美好的看法与期待。

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接纳。多给孩子一些思想的空间和沟通的时刻,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和想法。少一点要求,少一点管束,少一点急迫,少一点虚荣,少一点高高在上。少和孩子对着干,那孩子也不会轻易和你对着干。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妈妈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朋友,他们不希望失去这个朋友。

愿妈妈能给孩子全部的爱,带他们看遍世间所有美景。风景哪边更好?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才会明白孩子眼里的世界。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