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谁对着干(4)

小晶的妈妈是很注重实际生活享受的人,她有自己的乐趣,喜欢每天晚上出去跳舞、和朋友们打麻将等。小晶只好沉迷于网络游戏来解闷。

有的妈妈认为,事业是大事、是公事;教育孩子是私事、小事。诚然,妈妈的事业是大事,不能不顾,但教育孩子却同样不可轻视;妈妈的享乐也不能全没有,但只顾自己享乐,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对家庭的欠缺,更是对社会的欠缺。

孩子不是妈妈的私有财产,育人大计切不可忽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的妈妈都能把教育子女当成大事,抓紧抓好,则会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

报纸上曾报道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小学生放学回家时,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不料老人被一骑车醉汉撞伤,孩子又护送她到医院,掏自己的零用钱给老人看了伤。孩子因回家迟了,受到妈妈的“审问”。从实“招”来后,想不到孩子的义举换来的不是肯定和赞扬,而是妈妈的“太傻”、“多管闲事”的责骂……孩子想不通,便把这事写成作文。老师看后拍案而起,认为如此“家教”亵渎了孩子无瑕的心灵,有悖做人的道德,于是登门为孩子“讨公道”。不料妈妈竟也“理直气壮”地回敬老师:“孩子在学校归你管,回家归我们管,我们怎么教育是我们家的内政,你管不着!”

这位妈妈的做法诚然不对,但类似的心态或认为如今的孩子还是“少管闲事好”的人,恐怕不会太少。这就向妈妈们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自家的“私事”吗?自己的孩子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以后总要走上社会。如何让孩子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跟妈妈的教育密切相关。目前,家庭教育是个“盲区”,这与家庭教育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重要作用很不相称。许多妈妈根本就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以及妈妈肩负的重任。如此一来,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将家庭教育视为“内政”,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想怎么调教就怎么调教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着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绝对不是家庭的“内政”或家长的“私事”,小视不得。A误区五 不能跟孩子做朋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有伙伴、朋友,但有一些问题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如果这个时候妈妈再不去做孩子的朋友,孩子基本上就很难有知心朋友了,其积累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这些成长的烦恼必须发泄。发泄不出来,就会越积越多,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如今的妈妈应该注重孩子朋友少的问题,所以应该当孩子最好的朋友,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现在的妈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反而将给孩子提供生活必需品视为关心他们。而妈妈称职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真正需要的东西——理解。孩子有了朋友就会更加阳光,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更有依托,从而走得更远、更高。

赵丽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儿子都12 岁了,赵丽还是不肯放手让其独行,甚至离家几步之遥的地方都不让他独去,怕儿子过马路被车碰着、遇到突发事件不会处理等。儿子有几次挣脱赵丽的手,想独立地办自己的事,都被她硬拽回来了,孩子眼中含满了泪水。之所以这样,是赵丽对孩子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缺乏信任,确切地说,是对孩子本身缺少一种信任。

有一次,儿子想自己上书店看书,赵丽没有答应,儿子非常正式地跟她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信任我吧,我肯定没有问题。”面对孩子的乞求,赵丽决定给孩子以信任。

两个小时后,儿子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出来了,一种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赵丽就放手让他去做,有时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孩子完成得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妈妈对他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告诉她很多知心话,把她当成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可是,很多妈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从而造成孩子诸多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让孩子听话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妈妈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上进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会在妈妈充满信任的目光中,变得听话起来,变得自信起来,从而能以更加阳光的姿态面对人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