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看看孩子在想什么(1)

一、学龄前的孩子很简单

媛媛3岁了,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很疼她,把她照顾得很好,在照顾媛媛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没忘了孩子的教育。这不,奶奶又开始教媛媛认字了:

“乖孙女,跟着奶奶一起写。对,就这么写,这个横再直一点,我们媛媛真聪明,写出来的字就是好看。”奶奶边教媛媛写字边夸奖着,媛媛很高兴。

下午爷爷回来的时候,媛媛听见开门声就跑了出去,边跑边喊道:

“爷爷,爷爷,我又学会了一个字,我写给您看,怎么样?”媛媛兴奋地大声喊道。

“哎哟!我的孙女真是厉害,我这才出去一上午就又学会了一个字,爷爷要是有你这么聪明就好了。”爷爷看到兴奋的媛媛自己也很高兴,开始夸赞起来。

“爷爷,您看我写的怎么样啊?好看吗?”媛媛写完字骄傲地问道。

“好看,真好看,我们媛媛长大了一定能做一个书法家。”

“那我再给您写一个好不好?”媛媛听到爷爷的称赞之后更高兴了。

“好啊,爷爷最爱看媛媛写的字了,多给爷爷写几个。”

……小孩子都是这样,他们始终都想得到大人的夸奖。6 岁以前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弱,他们选择的方式大都是很直接的,属于有话就说的那种。他们做了自以为很得意的事情之后,会主动地跑到大人面前炫耀,以期得到夸奖。这时,家长只需一句称赞的话语,孩子就会很高兴、很快乐。而有些粗心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这种讨夸的行为视而不见,孩子就会感觉很失落,时间久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极其简单的,他们还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完全按照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去理解世界。家长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就要采取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某专家指出,孩子0~6 岁是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了从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到拥有自我意识的转变。他们在转变的过程中,赖以参考的信息都是来自家长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给了它们什么样的性格,他们长大后就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要想再改变是很难的。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有的甚至在孩子面前大倒苦水,却不知,这种情况的根源在家长而非孩子。

其实,这都是家长没有掌握孩子心理发育规律的结果。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是这样的:

0~4岁: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可以自己独立地评价。

4~5岁: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5~6岁: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这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大致规律。在0~6 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完全的感官到稍稍地具有内心活动。这一时期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潜意识里帮他们植入一些常识及常用观念,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基础。

孩子到了学龄初期的时候开始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开始发展道德行为,这一时期是孩子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品格培养。

在沟通方面也一样,并不是孩子们听不懂大人的话,而是大人们没有真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如果你真的想和孩子沟通,用心去观察,那么孩子肯定能理解你的意思;如果你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些自己认为对的话,那么孩子听不懂也是很正常的。

和孩子沟通的前提是你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沟通。

有一句话,在本书中强调了很多次,那就是: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

是的,他们的世界的确是简单的,简单到只需要家长多陪着聊聊天就可以了。孩子们的内心想要的是爱,一种带有理解的爱;孩子们的生活中最需要的是快乐,那种家长和自己共同体验的快乐。

给孩子这些并不难,只需要你转换一下思维就可以了。但通常知道并自觉转换这种思维的家长都不是很多,人们更热衷的是按照大人的思维来和孩子沟通。既然你选择了这种方式,那么就不要去抱怨孩子不懂你的心,因为这是你自己造成的。

小结 孩子是简单的,学龄前的孩子更加简单,但总有一天要变得复杂,而在变化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是家长。因此,家长更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