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元的封神之路(12)

走下神坛?——哥本哈根的较量

当时间的指针跨过了世纪之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崭新的一页。然而,美元的神话还在继续,美国人对美元的“神权”沉迷不已。虽然美国人已经牢牢地抓住了“石油”这一世界经济命脉,但考虑到长远的利益,美国人又开始为美元寻求新的保护伞。不久,一个“碳排放权交易”的名词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在这个战场上,美元和欧元以此为战场开始了一场新的较量。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通过了该公约的补充条款,即《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这是世界上首部设立强制性减排标准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个碳减排合作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S)。

JI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以下简称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

CDM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以下简称CER),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

ETS机制是指适用于发达国家间,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模式,即:环境管理者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向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发达国家分配“分配数量单位”(AAU),每个AAU等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在承诺期中某国家的排放量低于该分配数量,则剩余的AAU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有偿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反之,则必须到市场上购买超额的AAU,否则会被重罚。

因为有了《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也就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由此产生,其定价权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争夺的对象。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碳排放权”关乎到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了世界前列。欧盟已经制定了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人绝对不会容忍将世界经济的控制权就这样交出来。虽然美国在2001年3月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但是近年来,美国凭借在金融、信息和法律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始在全球布局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掌握碳交易话语权的国家。在碳排放的二级市场,欧盟和美国成为了竞争最激烈的对手。

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快发展为一场蔓延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美国经济由此陷入了低谷,欧洲人认为此时正是欧元再次挑战美元的良机。2009年12月7日—18日,192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会议成为了欧洲人与美国人的战场,最终的结果到底如何?是美元神话的继续,还是欧元的强势登顶,后面的章节会有详细的叙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