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在任用管理者时都会犯这样的逻辑错误,以为团队的管理活动不过是业务操作的延伸,因此常常会把表现出色的业务骨干自然晋升为管理者。这是一种典型的“冷兵器”时代的思维。在远古的冷兵器时代,军队的首领往往在作战勇敢和武艺超群的士兵中产生。
然而,管理的对象是特定团队中的人,而业务操作的对象则不是。因此,管理与业务需要的是不同的能力和素质,管理者也不可能是业务骨干的自然延伸。
既然管理的对象是人,卓越的管理者首先必然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管理”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卓越的管理者也需要具备诸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多门基础人文学科的综合素养,至少应该具备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卓越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管理学的完整知识结构。当然,也有许多杰出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学习、借鉴、思考和总结,使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暗合管理的规律。
在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中,除了业务判断力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外,管理能力和领导力均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管理与领导的差异
人的组织行为,离不开两种力量的作用:管理与领导。通俗地讲,“管理”是对人的约束;“领导”是对人的牵引。二者均属于广义的“管理”范畴。
狭义的“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制度、计划和控制等因素产生的约束力,使员工按照企业既定的规则行事;以人的安全性动机为基础,以负激励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修正员工的言行,使之“不逾矩”。
狭义的“领导”,则主要是指通过激发、指引和疏导等因素产生的牵引力,使员工朝着企业既定的方向努力;以人的进取性动机为基础,以正激励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引导员工的言行,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如下图所示:
图6-5“管理”和“领导”对组织行为的作用力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过分强调“管理”,就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压抑感,使企业丧失基本的活力,出现“管理过度”的现象;如果过分强调“领导”,就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混乱感,使企业丧失基本的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嬴政是“管理过度”的典型,因此才落下“暴君”的骂名。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多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管理方面达到其他六国所不及的高度。秦国对人的控制,自有一整套成熟的体系;但有意思的是,秦始皇这位暴君在天下统一之后,反而并不担心功臣们“震主”,因此在他身上,却没有发生“兔死狗烹”的悲剧。
相反,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寒微,也没有秦始皇家族那种长达610年的“管理史”;但他们却是“领导”的天才,能够激励手下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可等到夺得了天下,他们却自知无力约束那些功高盖世的元勋,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
然而,正是因为秦始皇过于迷信“管理”的约束力,才使得他在一统天下之后不惜民力,驱役无度;以至于官逼民反,一夫振臂而天下响应,最终葬送了看似强大的秦国。汉高祖和明太祖均深谙激励之道,在天下初定时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王朝的经济迅速复苏,为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和“领导”在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中,俨然太极图中的一对阴阳鱼。二者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因此,对二者的分寸把握是一门艺术,必须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这种分寸的把握虽然看上去很难,但也绝非无章可循。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便是管理者时时处处以企业的组织原则为基准,行事过程中心怀发自内心的正直、客观和善良。
管理
如果把一个有机的企业组织比喻为一个人,那么,(狭义的)“管理”如同企业的机体,而“领导”则如同企业的灵魂。管理者的“领导”过程,同时也是培育、维护和主导精神穹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