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亚洲的宗教及相关文化(9)

道教的另一主要人物是哲学家庄子(卒于公元前329年前后),他留下的散文进一步推进了道教学说原已有之的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和无是非性,他的一些论例至今仍使我们着迷,其中最讨人喜欢的论例之一是,庄子梦为蝴蝶,醒来不知自己是梦为蝴蝶的庄子,还是梦为庄子的蝴蝶。

道教与民间信仰,即与古老的精灵崇拜和自然崇拜、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及各种神秘习俗融合后,就发展成了一门宗教,出现了道士、道观,制定了出家制度(而这已经与早期的使命不符了),原先相当深奥难解的哲学变成了大众性的宗教。较晚期的道教徒,尤其是在汉王朝以后,从事巫术和炼金术,追寻可保长生不老之妙药灵丹。这些活动,与他们原来就有的无责任感的享乐主义或追求享受的习性一样,使他们在规矩的儒教徒面前名誉扫地。不过,道教探寻药草及其各种有关试验,则对中医药学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又偏离了道教创立者关于不加探究地接受大自然的训令,因为他们开始尝试探究自然的秘密了。

赢得大批追随者后,道教也推出了它的神祇,让他们帮助处于困境的人们,或帮助人们更轻松走上道教的天堂。但正如前面说过,儒教徒尽管可能嘲笑道教的迷信,却发现它也有吸引人之处。有人相当准确地指出,大多数中国人,诸事顺遂时(或当官时)是儒教徒,诸事不谐或退休老迈时则是道教徒——平日是儒教徒,周末是道教徒。儒教的行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由道教的消极主义和放任主义哲学做补充。这个两重性迎合了一切事物处于和谐平衡之中以及阴阳原理等较古老的中国学说。在这里,阳代表刚强、果断、积极、理智、光明、男性;阴代表柔软、和缓、消极、直觉、暗淡、女性。道教徒和儒教徒看来都同意,自然界和人必须接近一种阴阳成分的平衡,也都同意将自然界当做人类的榜样。但是,儒教强调通过教育改变世界,道教则极力主张原封不动地接受事物本来面目,坚信人类的参与不可能改进宇宙真理,因为同宇宙真理相比,人的改造力无论如何总是极其渺小的。

2.5犹太教在亚洲

印度西海岸长期与美索不达米亚、而从亚历山大时代后又与地中海国家保持着经常的贸易接触。公元70年,罗马人洗劫耶路撒冷城,摧毁了犹太教庙宇,犹太人纷纷迁往国外(称做大流散)。在南印度西海岸,特别是海港城市科钦,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犹太人聚居点。(大约在同一时期,印度南部也建立了一座基督教教堂,大概是使徒多马①创建的。)

科钦的犹太人与印度人长期通婚,到英国人统治的早期阶段(17世纪)或更早,他们在体貌上已经与印度人没有差别,但仍保留着他们的宗教特性和犹太教祭仪。由于印度人对外来宗教信仰的宽容,也由于犹太人对宗教和神圣经籍的忠诚——这些价值观都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已被印度人完全接受。但犹太人社区的规模一直都很小——开始时一般约1000人,往后的增加主要是通过与印度人通婚,或印度人(其中很多可能来自最低种姓)改宗。低种姓印度人把犹太教视为同基督教一样能让他们至少摆脱某些种姓歧视,因而也是提高地位的途径。经过几百年,科钦的犹太人在很多方面简直成了印度的众多宗教群体中的一个,他们的犹太渊源只剩下了历史上的意义。到约1980年时,仍自认为犹太人的大多数已经移居到以色列或其他地方。

另一个犹太人聚居区不晚于公元7世纪末出现在相当国际化的唐代中国;中国史书将它描述为京城长安众多外国人群之一。犹太人可能更早就已经侨居中国了,但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及经由何种路线。与此同时,长安还有一个聂斯托利派②基督徒聚居地,他们是公元前431年基督教义被拜占廷教会谴责,之前离开了地中海地区以及之后被从那里驱逐出来的人尽管他们可能是来自波斯(伊朗)。对这两个外国人群体都有十分详尽的描写,流传下来的相当可靠的艺术作品也展示了他们的面部特征、服装甚至宗教典籍。聂斯托利派看来很快就消亡了,或是被中国文化同化;但犹太群体则获得了宋朝一位皇帝的恩典和照顾。这位皇帝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尊敬他们对知识和书本的强调。确实,他们被中国人称为“书上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