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和气生财,让利于人(5)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40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

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6港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港元,即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盈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质询:嘉宏1990年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盈利状况甚佳,13.16亿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发展。

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证券界认为:"流产的原因,是收购价偏低,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的差异。和黄出价太低,远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价4.3元的水平。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的利益,而和黄的收购建议对小股东照顾不够,有失长实系的一贯作风。"

"大限"满后,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资金58.38亿港元。李嘉诚当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等。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收购资金,李嘉诚不做表态。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上,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次私有化,和黄以每股5.5港元的价格收购小股东36.6%的股权,实际动用资金50.84亿港元。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的出价4.1港元提高了36.62%,但比资产净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让。

收购之所以成功,是既保全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这次私有化,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

贪小利则不能赚大钱

人们常说,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这句话诚然不错。可是不同的是有的人是为小利,赚到的是小钱;有的人则舍弃小利,赚回来的却是大钱。那些赚大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李嘉诚主张"经商应该讲利,但要对利有一个正确的估算,绝不能把天下所有利全盘皆收,而是要'舍小利取大利'让大家都有蛋糕可吃"。这就是李嘉诚坚守的经商哲学。

在繁华的香港,李嘉诚能将致富与遵守道德规范较好地结合一体,实为难得。对这么一个"完人",谁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呢?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者,实在是商家中的佼佼者。同时,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老板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成为香港商界和舆论界的美谈。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年薪。以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赢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家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