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懂哪行做哪行。”一个生意人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特别了解,而且要深入,力争使自己成为这一行的行家。有了成功的专业经验,就可以进入其他行业,把生意做大,或者投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然,这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商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行业,只要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只要赚钱就可以进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多元化投资战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李嘉诚认为,奉行“商者无域”的理念,进行多元化投资,在操作中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财务结构稳健,财务状况较好
进行多元化投资、经营是需要资金的。李嘉诚说,如果手头资金捉襟见肘,经常陷入财务危机,就根本谈不上多元化。通常,具备实施多元化投资所必须的剩余资产,有五个标准:资产负债率较低;剩余资源比较多,并且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资产的流动比率高;现有产业和产品组合的现金流比较多;有较稳定的资金筹措来源。
(2)市场大环境已经具备
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李嘉诚认为,如果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供不应求,行业内竞争不太激烈,对于这样的行业和产品就应该及时进入,以抢占市场先机;否则,就不能轻易进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运行得非常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这对商业多元化投资的时机把握,无疑是一句精辟的忠告。
(3)具备核心竞争能力
李嘉诚认为,多元化投资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投资者或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能力,比如,有核心的技术、核心的管理能力、核心价值。同时,领导人有驾驭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的能力。如果不满足这一条件,盲目多元化,往往会败走麦城或者昙花一现。
(4)在分散风险中实现投资组合赢利
充分地分散投资风险后,虽不太可能会遇上最坏的情况,但也不容易遇上最好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好也不坏,投资回报率非常接近平均数值。所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后,还要实现投资组合赢利,才算成功。
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
在半个多世纪的经商过程中,李嘉诚不断地变化投资行业,从塑胶厂,到房地产,及后来的电信、基建和服务等领域,凸显了他“商者无域”的理念。
塑料花,是李嘉诚发家的起点,帮助他积累了原始资本。但是,当香港塑胶花行业蒸蒸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时,李嘉诚却看到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他做出了经营领域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转向房地产业,大力拓展房地产市场。
20世纪90年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巅峰时,李嘉诚又看到了这个行业的隐忧,并且指出未来的主要盈利将来自电讯业务。同年,他不断出售手中的物业,把资金投向电讯、基建和服务等领域。这次战略转移,不仅使集团避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沉重打击,而且还从新兴业务中获得了巨额收益。
李嘉诚认为,经商之道首要的一点是“居安思危”,要不断学习,洞悉社会动态,从而抓住商机。而且,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的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不学习,就不能准确把握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自然无法持续成功。
这种对未来的隐忧,其实透露了李嘉诚基业长青的一个秘诀——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时光倒流到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诚在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凭借沉稳的经营策略,李嘉诚成功收购和记黄埔,成了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时至今日,李嘉诚仍然认为这是他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
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他说,两条腿走路才不会摔跤。其谨慎风格显露无疑。
后来,李嘉诚搞起了股票,还投资债券。事实上,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享受比定期存款高的利息,而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李嘉诚购买债券的一大特色,是可以交换股票。
当时,债券有1至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如果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连本息套回。李嘉诚之所以投资债券,一来是因为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求发展”的方针。同时,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