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成功者的经历中,都会面临艰难困苦和事业挫折,逆境和失败是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对李嘉诚来说,它们的降临意味着美好童年的断送、商业洗礼的开始。“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找到人生方向的。
1940年冬天,日本军队占领了潮州。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只好带着妻子、儿女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了十几天,来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李云经在这里辛苦工作,后来因劳累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生命垂危之际,李云经把儿子唤到床前:“阿诚呀,日后要有骨气,人有骨气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从此,李嘉诚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其稚嫩的双肩开始承受与之不相称的苦难。
被迫辍学后,李嘉诚进了一间茶楼做事。在那里,他练习如何揣摩顾客的心理,对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体察。一年后,他进入舅舅的钟表公司做事。过了几年,他又跑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公司当起了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由此,这个17岁的年轻人开始历练商业技巧,书写一生的传奇故事。
掌握所有关于推销的技能,对于生性腼腆,常常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较为拘谨、内向的李嘉诚来说,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但是,他肯吃苦,勤思考,结果做得相当出色。
当时,众多的推销员只着眼于卖日杂货的店铺,而他直接向酒楼、旅馆进行直销业务,每次要货就达100只。他还向中下层居民区的老太太推销,卖一只就等于卖了一大批,因为老太太们都是义务推销员。结果,五金厂生意兴旺。
后来,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李嘉诚又到一间小工厂——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做推销员。他充分利用当茶楼跑堂时的脚步功和察言观色的本领,再加上他富有针对性的说服方法,使一年后自己的销售额达到第二名的7倍。就这样,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两年后晋升为总经理。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的推销术可谓奇招迭出,炉火纯青。比如,当时一家新旅馆开张,李嘉诚的同事在旅馆老板处碰了一鼻子灰,可是李嘉诚却不一样。他会观察,会思考,最后迂回包抄从老板儿子身上打开了缺口。
虽然,李嘉诚也曾碰钉子,但他用坦诚请教的招数拔掉了钉子。特别是推销塑胶洒水器时,他能不动声色让产品本身说话。李嘉诚还主张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意推销自己,强调推销员自身的包装,这些理念在当时都是很超前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在做生意时,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今天成为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自己做不了客户,也要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俗话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从一开始,李嘉诚就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仅能吃苦,而且会吃苦,在推销中迷恋上了经商,找到了人生方向。后来,他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式投身商海。在那里,他把自己六年来学习和观察到的生意经验和技巧运用于工厂的管理,实现了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