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史册的华北运动会(1)

作者:孙海麟/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华北地区是旧中国开展近代体育较早,范围较广,运动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华北运动会又是北方体育的最大赛事。

这项赛事的由来是,1910年(清宣统二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联合清华学校、协和书院和燕京大学共同组织地区体育联合会。1912年在北京召开一次小规模的运动会后,又联合北京高师和汇文书院创立了“北京体育竞进会”。同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舒美甘博士和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等教育界的体育倡导者开始筹备华北运动会。

1913年5月,在北京天坛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华北运动会,共有北京、天津、山西的27所学校参与14个大项的角逐。1914年,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二届华北运动会,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比赛项目都大大地超过了第一届。于是,由每个参赛单位派一名代表,成立了华北体育联合会,其主要任务是倡办各种竞赛,并促进该会会区的地方体育联合会的建立和发展。大会通过了会章,推选张伯苓、美国人舒美甘等为执委,负责制定华北竞赛运动标准,掌管该会休会期间的一切事务性工作。创办初期,“办理该会者,多为青年会及西人,国人除少数热心者外教育当局既不注及此,而一般社会尤其为漠视”。

华北体育联合会初名为“华北联合运动会”,1929年改称“华北体育联合会”。当时华北体联没有固定会址,秘书保管文件、会议召集等都是临时通知。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门票及社会募捐。从第五届运动会一直担任第一执委的张伯苓,带领该会成员克服种种困难,使华北体育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至30年代由学校扩及社会,包括了察哈尔、青岛、北平、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绥远、河南、河北等省区,使这项赛会虽名为华北运动会,实则已发展为华北、西北、东北参加的“三北”运动会。

从1913年至1934年,华北体育联合会共举办了十八届华北运动会。由于受到奥运会的影响,该运动会逐渐仿照奥运会的项目和竞赛方法进行比赛,因而许多运动项目比较接近于当时的国际比赛项目,比赛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因多届华北运动会与远东运动会在同年举行,而月份往往在远东运动会之前,所以,华北运动会又兼有为远东运动会选拔参赛运动员的任务。

华北运动会开始连续在京津两地举办了五届。1916年5月19日,第四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汇文学校运动场举行,27个学校参加,运动员199人。张伯苓在华北体育联合会上发表《中国急宜讲求体育》的演说。在这届运动会上,南开学校以较大的优势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得七个单项冠军。周恩来报道南开在这次运动会上的胜利,称为“华北大捷”。1918年后,华北运动会逐渐向外发展,由北方各省市区轮流举行,分别在北京、天津、青岛、济南、沈阳、太原、保定、开封等地组织举办。

在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中,南开学校承办了三届,第三、五、十届运动会均在南开学校大操场举行,南开学校曾在第四、五、十届赛会上取得过三次冠军。1917年4月20日,第五届华北运动会在南开学校大操场举行,结果南开学校蝉联冠军。24日晚8时,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张伯苓主持了颁奖仪式,南开学校军乐团奏乐助兴,成一时之盛。运动会主席张伯苓在演讲中强调了举办华北运动会的宗旨和发展中国体育的目的。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为优胜队颁发了奖品。南开学校夺得两只银杯和两面锦旗。

运动会期间,来自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等省30多所学校的运动员大多住在南开学校思敏室和自励学会会所,海内时俊集聚一堂,堪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校长张伯苓的安排下,各省运动员分别由该省南开同学竭诚欢迎,热情招待,举行多个联欢会。不辞辛劳的张伯苓参加了辽宁籍的欢迎会,简短演讲后,与运动员们一起做了游戏。南开著名运动员郭毓彬、王文达、施奎龄等还对外省运动员耐心指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