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8)

应该说,蒋介石的观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日本军队严明的军纪、军队对先进武器引入的重视、对军队基层干部的重视、军队管理从点滴小事抓起等,对日本军队提高战斗力确实是有作用的,值得借鉴和吸收;但另一方面,究竟哪些是日军强大的原因呢,应该怎样看待日本的强大呢?他的认识又是十分肤浅的。在他看来,日本军队这样做,中国军队也按日本那样去做,中国就会强大。事实上,日本军队强大的原因,就是其自明治维新以后所确立的扩军备战、向外扩张的国策,在此国策之下,日本优先发展军事力量,甲午一战而屈中国,通过霸占朝鲜和中国台湾、索取巨额战争赔款而进一步壮大其军事力量。因此,从根本上说,日本军队的强大是由于扩军备战、向外侵略扩张的国策所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日本是这一侵略政策的得利者,而日本的这一得利是建立在对邻国尤其是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同时,日本的所谓强大,又是建立在与西方列强合作与缔盟的基础上的。日本有时联英、联美以制中国,有时联俄以制中国,到后来联德、联意以制中国。虽然日本口口声声帮助中国、睦邻友好、共存共荣,但自甲午战争起直至二战结束,日本疯狂侵略和掠夺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虽然穷兵黩武,不可一世,但因日本以一小国行侵略不义之举,而终为酷爱和平但极富反抗侵略精神的中国所败。假如中国当年如日本一样,奉行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国策,加入世界强国瓜分弱国行列,不仅日本民族早已为中国同化,今日世界恐已非今日之政治版图了。然而,中国虽然看到了那强大的出路,却并不愿意跟着强国一道打家劫舍,割人土地,占人妻女,做人类和平的敌人,而宁愿保着和平的主张,坚守和平的信仰,虽然发展强大了,也不侵略他人,这样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力量。而侵略战争,现代世界性的侵略战争,是对人类的毁灭,是对人类的犯罪。因此,蒋介石想让中国效法与世界民主和文明潮流背道而驰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这种虽然号称美丽但实质却极其偏执、残忍和阴翳的品格,那真是饮鸩止渴。而且,蒋介石认识不到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因不断扩军和发动战争而导致日本国内粮食紧张的问题,而称赞日本不得不勒紧国民甚至军人裤腰带的做法为培养忍耐心,显然崇尚得有些盲目了。

在蒋介石看来,这几个方面,正是日本军队强大、富有战斗力的原因所在,也正是中国军队应该学习的。因此,当他统治中国、统率中国的军队后,反复地讲述他早年在高田观察到的这些切身体验。不过,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蒋介石对日本的上述认识,固然以当年在日本留学和高田实习的体验为基础,但这些认识是蒋介石多年后针对中国某一事某一地的情况有感而发的,是从与中国比较和向日本学习的角度认识日本的,从整体上看,对日本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对日本系统、全面、深入和本质上的考察和认识,这对于后来掌握中国军政领导大权、决定中国对日方针政策的蒋介石来说,显然又是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

根据蒋介石在高田联队实习时的师团长长冈外史后来的回忆,当时蒋介石在联队并未有引起注意的表现。在蒋介石当时看来,实习结束后的路,一方面,应该是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继续学习,为以后回国在军界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他必须小心翼翼地服役,不能暴露自己参加革命党的身份;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党人,他内心又必然渴望革命的爆发和革命的成功。不过,在他的心目中,那只能是一个秘密,一个朦胧的目标。

令他和许多同盟会党人所未能料及的是,这一天突然地早早降临了。蒋介石没有能像他后来有的传记作者所描写的那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的留学生涯提早结束了;但日本对蒋介石的影响却没有结束。蒋介石对日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痛恨日本对中国的蔑视和侵略,但他崇尚日本,甚至盲目称赞日本。他后来在谈到日本的立国精神和其武士道的关系时曾说:

我从前向慕日本的传统精神,亦爱日本的民族性,日本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29〕

蒋介石对日本的这种仰慕甚至感激的感情,正是日本政府举办中国留学生教育所寄望的最大目的。日后,蒋介石会按日本期望的道路走下去吗?

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间,中国正酝酿着一次历史性的突变。在19世纪的后半个世纪,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错过了通过改革使中国强盛的机遇,中国在其最后10年不仅成为欧洲列强的宰割对象,也成为崛起的亚洲小国日本猎获、蚕食的对象。经过半个世纪的积郁,到1900年,朴素的农民自发组织的反抗外国人宰割中国、蚕食中国的斗争爆发了,这就是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绝不要把这种运动简单地斥为中国人的愚昧和排外,从历史的发展看,这是中华民族将要觉醒的第一次吼声,是这个世纪中国将要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预兆。自然,这种缺乏组织领导和训练的民众暴动,在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义和团暴动的目标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的皇帝,而是要赶走到中国来侵略的外国人,是“扶清灭洋”。但是,今天的洋人不再是中国历史上行将就木的末代王朝,可以被暴动的农民们的大刀长矛所打倒;农民们根据他们过去的经验,无法相信自己练就的拳力功夫和刀矛之术与西方列强威力无比的船坚炮利相斗,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当义和团被清政府利用对抗洋人无效后,义和团运动便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八国联军乘机再次大肆宰割中国,强迫清政府与11个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西方侵略中国的代理人,也就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反对和革命的对象。这就是历史运动的逻辑。清政府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为了自救,在风雨飘摇中进行了废科举、兴留学、办学堂、练新兵、仿宪政、筑铁路等新政改革,一方面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为对抗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与建立“共和”政体相号召的同盟会党人的革命。但是,新政的推行,虽然缓解了国内要求改革的急切要求,同时却由于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革命的思想和力量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清政府失去了对历史车轮的控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相继去世,使清政府对全国控制的权威进一步得到了削弱和动摇。而这时,清政府的保守和顽固做法使统治者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分化,因保路风潮而起的全国性反抗运动,在革命党人的推动和影响之下,最后汇成了巨大的革命洪流,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