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的集体坚守还是转型,谁能猜到他们的结局01

王小帅、贾樟柯和娄烨对话观众

主持人:吴靖

嘉宾:王小帅、贾樟柯、娄烨

“艺术”这两个字现在成了中国电影发行市场上的禁忌。电影如果要卖钱,切记一定要和艺术撇清关系,“我们的电影可商业了”成了发行公司的一句口头禅。第五代们早在1990 年代末就已经集体转型,剩下的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娄烨、张元也开始了各自新的尝试。2010 年7 月,王小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作品《日照重庆》,从戛纳参赛回来之后在电影中心做了一场试片会,那天刚好是《唐山大地震》上映的同一天,没有“避震”,电影中心把最大的影厅给了《日照重庆》。贾樟柯、娄烨混在人群中,被眼尖的观众认了出来。于是,这一天,“第六代”的标志性人物们“偶然”聚在了一起。那天影厅里的空调出了故障,二百多名观众就在闷热中大汗淋漓地听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见面会,听贾樟柯读完他那篇可以称得上是“第六代宣言”的文章。

吴靖 其实很早以前,导演在还没拍摄《日照重庆》之前我们就聊过这个故事,故事的源头应该是一则新闻,是这样的吗?

王小帅 那两年网上很多绑架人质的罪犯,被成功击毙、被成功制服的新闻。有一则是昆明家乐福超市绑架案,也是很普通的一个,但是,当时开枪的警察好像遭到了一些质疑。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应该是给自己的行为的说明或是解释,但也有一些愧疚。开枪的压力确实很大,后来他得忧郁症,离开了警察岗位。看了这则新闻,觉得好像跟其他绑架案、枪击案不太一样。通常,我们报道一个罪犯绑架人质就完事了,可这则新闻现在拎出更纵深的一条线,一个事件后边还有一条线。我觉得这个就有意思了。本来就想设计一点青少年的事情,但这个案例有点很难进行下去。比如说警察介入的话,涉及公安部的审查。所以就出现了父亲这么一个灵感构思。我认为这个构思也够,它比警察那个开枪与不开枪,有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内涵,于是就选择这样的做法。

吴靖 看上去他有一个绑架案在里面。实际上我们在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是一个父亲,找寻跟儿子的记忆,就包括他尝试着融入儿子的生活。我们看到两代人试图相互理解的这样的一个东西。

王小帅 对。当时想到“父亲”这个灵感,我就比较兴奋,好像又回到了我所希望找的那种感觉。因为我觉得,面对现代的社会,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有我们做人的一些标准,我们需要什么?这些东西一直在心里问自己。父亲进来,就可以帮助引导这条线,来看他追求的生活,他究竟追寻的是什么,他永远找不回来的是什么,他后悔的又是什么?这条线,看似是在找一个他永远见不到的孩子,可实际上时时刻刻在反映他自己,历史和过去。这里面还有一点,就是这几个年轻人的戏,又能回到一个青春的系列。他们也在找,他们找的是可能是失去的父爱,他们在社会里面的目标和价值观。两条寻找的线索,变成一个圈,其实是有一点点隐喻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

吴靖 我能看得出来,影片当中,子义饰演的儿子虽然不是正面出现,但他最后勾勒得非常清楚,我能理解他。一个孩子,他从日照搬到重庆。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他没有父亲,后来母亲又改嫁,他的孤助,他的无援……所以,当他最好的朋友和他最爱的女人在一起的时候,他选择了一个特别极端的方式,虽然他不是一个正面的,不是一个直接的描述,但是我觉得所有的细节都把他勾勒得非常的清晰,非常的完整。

王小帅 对,他笔墨不多,但是这个很容易被大家理解。因为我看网上确实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为了男孩女孩这点事,莫名其妙就绑人了。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子义演的这个角色,本身可能没有那么深的动机去想前因后果,他直接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关于)女朋友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可是我想把他后面可能的一些东西勾勒出来,其实他里面暗藏了,他内心不知道的,其实是他失去的东西,他追寻的东西和他失去的东西并存。

观众 你好,王导演。有一个小问题想跟你请教一下。无论影片的发生地,还有片名都有“重庆”。我想知道:重庆跟我们这个故事情节的发生有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看到的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片名,还是群众演员基本上都用的是普通话,为什么不选择北方,比如说北京,或者是其他地方?

王小帅 语言方面不用考虑,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普通话电影,一部很规范的电影,不以地域语言规范它。我自己特别喜欢重庆,它有很都市化、现代化的气质,同时保留了非常习俗的生活化的一面。我们在街上看到小摊,市民很生活化地打麻将……这种热闹的场景,可以给主人公一种反差。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在北京,甚至是在上海都很难碰到这么一个丰富的场景,这源自我对这种场景本身的喜爱。然后还有一点,给大家透露一个我们很悲哀的事情,我们其实曾经努力跟想跟薄熙来沟通一下,我们这部电影叫“重庆”,是不是能出手帮忙一下。可是我们的实力实在够不到这么高的官,后来就失败了,但是名字也不能改了。(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