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城”
世纪之交,中国开始了第二次大转型,开始从非均衡发展迈向和谐发展的新时代。1999年末,国家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历史的聚光灯终于开始打在西部的舞台上了。成都,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于是,成都力图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撑点,在其“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西部战略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000年,《新周刊》策划的关于“成都——中国第四城”的报道,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第四城”的大争议和大讨论。姑且不论当时的成都能否称得上是“中国第四城”,这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对成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良好宣传,同时,也极大地唤起了成都加快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决心。
2000年9月15日,《新周刊》策划的“第四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成都热”。
成都开始了新的动作。
首先,成都城市面貌开始快速变化。当时的成都市市长有句名言:“靓丽的城市是拆出来的。”通过“拆城”,通过这种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使得成都城市的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从而让城市形成品牌,城市不断升值,进而促使城市进入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轨道。其次,成都市政府开始广泛“借脑”。围绕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向方方面面征询意见、集思广益、广泛咨询。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咨询和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研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研究等多个方面。其实,此时成都市的领导对于成都的发展思路已经有了一套逐渐成形的想法,只不过很多研究机构的方案还是让他们觉得不太解渴,迫切希望在传统的政府顾问咨询之外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此外,最关键的是,对于成都下一步到底怎么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没有统一起来,因此非常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凝聚、感召广大干部群众。经过慎重思考,成都市最终选择了一家从市场中走出来的策划机构。2003年6月20日,成都市政府正式与王志纲工作室签订了《关于大成都城市发展与经营战略纲要》的委托协议,并且要求工作室在30天之内拿出研究成果。王志纲(右)与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第一次会晤此时的成都就像是一锅温吞水,工作室就是要在这锅温吞水下面再添上一把柴火,使得这锅水沸腾起来。对工作室来说,要想超越案头上摆放着的浩如烟海的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也只有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立场和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最终,工作室把工作重点锁定在如下几大问题上: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成都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大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成都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成都的城市经营能否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个性化之路?
成都与西部兄弟城市是竞争还是竞合?
休闲产业能否为未来大成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力?工作室在充分参考、借鉴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经过一次次思辨,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逐步梳理出了一套纲举目张的大成都发展战略。
王志纲论城市发展战略何为战略?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个战略至上的时代,城市发展战略是一个纷繁庞杂的课题。王志纲认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应该回答好五大方面的问题,即“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有哪些资源”、“我将如何成长”、“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
对应这五大问题,工作室结合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和梳理出了一套纲举目张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面:城市定位也就是要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要按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理念与灵魂。中国的城市同质化严重,近千个城市,广场一样、绿化一样、建筑一样,根本看不出个性。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没有充分地挖掘城市自己的个性。不假思索地学习、照搬别人的先进经验,如学新加坡、学大连,却没有结合区域关系和城市群的坐标,从更深层次来考虑城市的个性与定位。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就是要回答“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考虑的是城市长远的计划,着重体现城市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开始的是一次惊险的旅行,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发展计划不可能一出炉便一劳永逸,必然要伴随时代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样,要善于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产业要素的梳理与整合制定城市的发展战略,离不开对城市产业要素的梳理与整合,要弄明白“我有哪些资源”。城市经营好比是下一盘棋,不只是“布局”,还有‘中盘’的综合运作。我们既要看清楚目前的城市发展形势,还要善于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现在一般对城市资源的理解主要是工业、自然资源等一些显性资源。
其实,伴随着城市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因子,如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等隐性资源,往往都是城市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东西。
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规划也就是要搞清楚“我将如何成长”。一个城市有三种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空间形态。我们经常说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都是空间形态。城市经营应该首先确立它的经济形态,并挖掘它的文化形态,充分利用产业和文化资源来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然后才是城市空间的布局与规划。
城市规划侧重于务实,通过具体的空间布局来落实城市的理念和发展战略,但是它必须在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战略思路确定之后,也就是在大的方向确定之后,城市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持之有据,否则经常会导致城市规划“中看不中用”、脱离实际的结果。城市营销也就是“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但应该明确的是,城市营销不等于简单的城市包装和形象推广,必须言之有物,形象的背后要有足够的内涵作支撑,必须注重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综上所述,工作室所构建的城市发展的战略体系框架,就是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思路的指导下,突破城市的先导产业,强化城市的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