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3)

然而,敢于坚持主见的粟裕并未放弃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一方面按中央军委的要求做好南进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继续反复分析研究敌我双方情况,寻求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最佳方案。

粟裕认为,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解放军还要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将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敌我态势来看,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分兵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而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虽然会威胁和牵制敌人,但是难以实现中央预定的战略企图,特别是不能调动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国民党主力军(包括刘邓极盼调走的整编11师),相反却会分散和减弱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权衡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夺取全国胜利。

4月18日,粟裕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再次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报说: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地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尔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最近有效地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粟裕在电报中还提出,如果中央军委同意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那么可以在打完第一个歼灭战以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伯承)、邓(小平)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这预计在徐州地区进行的第二个歼灭战,已经成为淮海战役的最早战役方向设想。

粟裕再次独树一帜的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从1946年七战七捷开始即对粟裕的建议从善如流的毛泽东决定,请他到中央当面陈述理由。在4月底到5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等五大书记听取了粟裕的当面汇报,最后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他的建议。

从“子养电”到“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战略建议,是粟裕对扭转中原战局,夺取全国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杰出贡献。中共中央于4月30日决定同意粟裕的建议,“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它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证明:如果当年没有粟裕将军卓越的胆识,一切从战局的实际出发,及时地向中央力陈自己的独到见解……,那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也许就不会有浓墨重彩、极其辉煌的淮海战役的伟大篇章。”历史实际的发展与粟裕的设想惊人地相似,在第一个歼灭战豫东战役、第二个歼灭战济南战役、第三个歼灭战淮海战役以后,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时候渡长江,已经不是三个纵队南进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回援,而是百万雄师下江南了。

三、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粟裕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命名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1948年6月,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进行的第一个歼灭战——豫东战役,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