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奠基

在李立三一生当中,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在苏联生活工作了15年,他的俄文水平有深厚的功底,因而使他能够在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特殊的贡献。

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后,于1947年就曾亲自组织领导了一个以他和林莉为总校阅的俄文编译小组,办公地点就设在哈尔滨李立三的家里。参加这个小组的还有王一飞及夫人刘凤香、欧阳菲、赵洵等。其任务就是把我党的重要文件,包括《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南斯拉夫的文件、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晋察冀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及毛泽东的其他重要著作翻译成俄文,介绍到国外,同时,又把苏联和国际上的一些重要文件与著作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来。

当时,李莎刚来中国,还没有担任别的工作,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俄文的编审校订工作中去。

1952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书出版后,党中央极为重视,曾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中央各部委和省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因为斯大林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点,诸如: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消灭或创造它,而只能利用和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要发展商品生产,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特别是斯大林在书中承认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要认识并及时地克服这种矛盾,等等。这些论点,对于我国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来说,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教育。

可是,斯大林这本书的翻译者是谁,书上没有署名,读者无从得知。据原全国总工会工资部副部长、劳动部工资司副司长王榕同志回忆,这本书的最初译者就是李立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52年2月至5月,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杂志连续刊载了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几篇重要论文和书信。当毛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得知后,都想能尽快看到斯大林的这些文章。鉴于李立三的俄文功底,就把翻译这些文章的任务交给了李立三。

1952年7月,盛夏之时,李立三受命根据俄文杂志亲自进行翻译。当他译完第一节后,感到工作进度太慢。为加快进度,就打电话把王榕同志请到家里来帮忙。李立三手里拿着俄文杂志,口授中文译文,由王榕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由于李立三的中、俄文功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都十分深厚,所以,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第二节到第十节全书的主体部分译出来了。第二天,又把斯大林《答A.N·诺特京同志》和《关于刀.刀.雅罗申科同志的错误》两篇文章译完。随后,李立三对译文稿反复进行文字修饰加工,力求做到完美准确,万无一失。书中最后一部分,即斯大林于1952年9月《答A.B·萨宁娜和B.r·温什尔同志》一文,又是李立三自己动手译出来的。

本书第一版是竖排本,发行了30万册,但没有署上翻译者的名字。李立三受命及时翻译出的这本书,使斯大林的这一本最新理论著作,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这是他对党的又一个默默无闻的贡献。

1953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局正是在李立三当初在哈尔滨组建的这个编译小班子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其任务是有计划地系统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李立三夫妇长期参与了该局的翻译编审工作。

读书导航